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江城:村美民富產業興 沿邊村寨好日子

曾智慧
2022年08月28日08:1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勐桑洛廣場,有四棵千年榕樹,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停僮蔥翠,本深末茂。

古榕樹下,三江河畔,生活著 12.87萬江城兒女,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瑤族、拉祜族等24種少數民族人口佔比80.5%,他們如同這枝葉繁茂的榕樹一般,相互間枝葉交錯,合抱而生。

【7】吊腳樓下挂滿金黃色的玉米。人民網 虎遵會攝

吊腳樓下挂滿金黃色的玉米。人民網 虎遵會攝

2021年11月17日至18日,雲南省召開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情況總結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啟動現場會,提出“用3年時間將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小康村,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

江城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同時又是雲南唯一與老撾、越南兩國接壤的縣城,當地干部群眾心連心,聚焦縣域建設和發展問題,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抓手,大力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如今,在這座邊境小城,群眾居住環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腰包更“鼓”了……曾經偏遠閉塞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10】航拍江城縣整董鎮。人民網 虎遵會攝

航拍江城縣整董鎮。人民網 虎遵會攝

村庄“顏值”高起來

一條寬敞平坦的石板路,連通著勐桑洛廣場,又蜿蜒通達整董鎮城子三寨家家戶戶。石板路兩旁,傣家小院鱗次櫛比,芭蕉樹、芒果樹、大麗花點綴房前屋后。

沿石板路直走三四十米,村口位置是黨員戶、致富帶頭人趙珍家——寬敞明亮的兩層傣式干欄建筑內,家具整齊擺放,院落干淨整潔。

在趙珍看來,若用一個詞形容近些年寨子環境的變化,那一定是——翻天覆地。2015年以前,這裡還是人畜混居,兩層木屋中,一樓養豬、牛、雞等家畜,二樓住人。由於沒有排污設施,污水隻能肆意倒在路上,下雨天污水混合著糞便,散發出陣陣臭味。長期住在這樣的環境下,村民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

2015年以來,得益於政府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整治工作:房屋修繕、人畜分離、基礎設施提升、排污管道建設……一項項措施,讓城子三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環境變好了以后,大家私下還會比拼誰家的衛生打掃得最干淨,誰家的小院裝飾得更漂亮。”趙珍指著院裡一盆盆青翠茂盛的綠植說道。

寨子美了,游客也多了。有一技之長的村民,把一樓裝修成了鋪面,售賣手工藝品、民族服裝,供應傣族美食等。生意最好時,日均收入超5800元。

玉段家位於寨子的中央位置,自打一樓的“玉段傣裝店”開業后,客流就源源不斷。曾經被她當做兼職來做的服裝生意,如今已成為她收入的主要來源。

“現在已經有些忙不過來了,每天隻能加班加點去趕制客戶的訂單。”說話間,玉段顧不得抬頭,面前的縫紉機被踩得飛快,伴隨一陣“吧嗒吧嗒”的聲響,約一米長的布料如流水般從手中滑落。

【4】傣家寨子的吊腳樓。人民網 虎遵會攝

傣家寨子的吊腳樓。人民網 虎遵會攝

老百姓日子“牛”起來了

“哞……哞……”

7月初,在江城縣勐烈鎮晨源黃牛養殖場,一頭母牛剛剛誕下小牛,李思晨正忙著招呼工人續水喂食。

勐烈鎮擁有豐富的天然草場資源,黃牛養殖歷史悠久。黃牛肉質密實少脂、口感鮮嫩,深受消費者青睞。

近年來,為壯大肉牛產業,江城縣積極探索肉牛產業發展新模式,把勐烈鎮大寨村作為肉牛養殖試點村進行建設,通過“肉牛+保險+信貸”的模式,強化金融服務肉牛產業發展,有效解決了“群眾無錢養牛”“養殖風險無保障”“金融政策不貼身”等一系列問題。

正是瞧准了這一機遇和商機,2016年,李思晨從雲南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創業。

憑著身上的一股“牛勁兒”,李思晨先后開辦了江城晨源黃牛養殖場、江城晟鑫養殖專業合作社、江城縣綠創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2018年后,隨著“江城黃牛”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遺傳資源正式進入國家畜禽遺傳志名錄,曾經養在深山人未識的江城黃牛,知名度不斷提升,身價也隨之倍增。不僅農戶養牛的積極性高漲,省內外企業也紛至沓來尋找商機。截至2022年3月,江城全縣肉牛存欄量達4.6864萬頭。優質飼草種植面積18380.1畝,牛舍面積100672平方米。

李思晨的生意也乘著政策的“東風”,迅速擴大規模。“江城黃牛目前的市場價大約是41元/公斤,通過引進能繁母牛和新品種進行雜交繁育,現在每頭牛的重量能增長至400公斤左右。除去日常開銷和工人工資,我每年約有50余萬元的收入。”在李思晨的示范帶動下,周邊有26戶村民從事江城黃牛養殖,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能繁母牛400余頭,服務養殖戶200余戶,帶動周邊農戶就地就業100余戶,每年培訓農戶1000余戶。

眼下,李思晨計劃再把生意做大些,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讓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牛”。

施玉蘭(左一)參與邊境巡邏防控。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施玉蘭(左一)參與邊境巡邏防控。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人人皆是戍邊人

國門寨位於江城縣曲水鎮西南部,與老撾、越南接壤,邊境線全長12公裡,是2018年時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起的村寨,居住有37戶140名村民。

受益於政府政策的扶持,國門寨現在已徹底擺脫貧困局面,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巨變,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500元。

邊疆穩則國安寧。為守好祖國的邊境線,國門寨黨支部黨員主動帶頭承擔起邊境義務巡邏、邊境疫情防控等工作,以黨建引領邊境管控,全面筑牢防疫防線。通過實行先鋒隊包組,先鋒隊員包戶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國門寨形成了戶戶是堡壘、人人是哨兵,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工作局面。

在國門寨,提起婦女主任施玉蘭,不少人都會為她豎起大拇指。

“她個頭不高,皮膚黝黑,平時話也不多,但做起事情來雷厲風行,工作也比旁人能吃苦。”國門寨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黃有富言語裡充滿了敬佩之情。

作為一名曾經的建檔立卡戶,施玉蘭在政府的幫扶,搬出了茅草房,住進了磚瓦房,還在村民的舉薦下當上了婦女主任。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初,施玉蘭主動投身到邊境疫情防控及巡邊護邊的工作中,還義務為守邊值勤人員燒水、做飯……在施玉蘭的心中,愛國不分男女,守邊也沒有性別之分。在她的帶動下,寨子裡有25名婦女也相繼參與進來,她們堅韌不拔、敢於吃苦、甘於奉獻,在邊境線上綻放出一道最美的巾幗“風景線”。

2021年,國門寨被列為江城縣“現代化邊境小康示范村”示范點之一。

日前,隨著護邊隊伍的不斷充實擴大,國門寨的婦女們已逐漸不再承擔邊境巡邏管控任務。但隻要有需要,她們還是會到卡點幫忙。施玉蘭也將自身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村寨治理上。

在“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這份信念支持下,在國門寨,在江城縣,一幅邊境安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畫卷正徐徐鋪開。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