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現存最早夯土包磚古城牆發掘出土

考古現場 鄒海斌攝/光明圖片
“袁州古城晚唐五代城牆保存完好,氣勢雄偉,在全國非常罕見。”8月21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高士南路城牆遺址考古發掘專家論証會上一致認為,高士南路城牆遺跡呈現了袁州古城從晚唐五代到南宋時期發展演變過程,為江西現存最早夯土包磚古城牆遺址,是江西乃至全國城市考古的重要收獲,具有廣泛的學術價值。
2020年6月,宜春市在修建高士南路過程中,發現一處古代城牆遺跡,經簡單清理和初步考古發掘,發現城牆用青磚和夯土組合砌建,體量巨大。
為揭開古城牆的神秘面紗,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文廣新旅局、宜春市博物館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從2021年6月起對袁州古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發掘,在高士南路城牆遺址發現夯土包磚城牆牆體、馬面和夯土遺跡三類。結合文獻資料和熱釋光測年的結果,推斷它們出土的年代分別屬於晚唐五代和南宋時期。
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六年設宜春縣,筑土城﹔隋設袁州,唐武德四年始用磚筑內城,唐乾寧二年筑外城。五代時期,這裡隸屬於南唐。到南宋時,袁州古城與贛州古城並稱為“銅袁鐵贛”,是江西地區最堅固、雄偉的古城。
經一年多的考古發掘,袁州古城高士南路城牆遺址出土夯土包磚牆體殘長50.5米,最高可達4.4米,含內外兩側夯土總寬可達26.7米,部分青磚有“[~符號~]”和“官”兩類銘文。南宋時期城牆在晚唐五代的基礎上加筑了牆體夯土和北側護坡,南側牆體重新砌筑了包磚牆,增加了馬面。馬面殘長16.5米,寬7.19米,由夯土和包磚牆組成,包磚上有“官”“記”等銘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柯中華指出:“江西的城市考古一直是弱項,系統的發掘工作開展得非常少,宜春古城牆的考古發掘是個新起點。”(記者 胡曉軍 見習記者 王洋 通訊員 鄒海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