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打造文化地標 建設“精神家園”

爭當排頭兵 奮力強省會
近來,位於昆明老街的新型文化空間——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中心為市民和游客帶來別樣的消暑新方式。在此閱讀、聽戲、看書展、品茶藝的人們絡繹不絕,游客驛站、文創空間、悅讀小屋、文化茶吧等聚合空間裡,市民以輕鬆休閑的方式“打卡”昆明新文化地標。這是昆明市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新路徑的一個有益嘗試。
沉浸式體驗“文化+旅游”
近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中心承辦了五華區國之歌者聶耳家風文化展。院落中布滿了富含聶耳元素的裝飾,部分空間也被改造為展廳,為游客提供了閱讀、看戲、聽講座以及了解“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的機會。
在昆明,像這樣的新型文化空間,正以沉浸式的體驗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城市的脈動,用地標性的人文藝術場景引導市民觸摸歷史文化,加強與城市歷史的交流互動,形成有溫度、有互動、接地氣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匯集了大量雲南本土特色文創產品的文創空間,接受民間文創高手、創意達人的手工藝活動或布展,舉辦的雲南滇派硬翅風箏展、攝影展深受市民游客歡迎,游客驛站還新增“VR全景看雲南、AR掃碼識民族”等科技體驗旅游服務。
作為昆明首個城市書房,“悅讀小屋”是昆明市探索“文化+旅游”服務模式的初步嘗試。這裡有圖書5000多冊,兩年多來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讀書會、分享會、惠民演出等活動250多場,直接服務或覆蓋人群7萬多人。在文化茶吧及院內,每周固定的茶藝體驗、傳統花燈、滇劇表演等輪番呈現,成為本地傳統民間文化愛好群體的固定活動場所。
正午時分是雲紡商業街最為繁忙、喧鬧的時候,食客們結伴而行、餐廳裡取餐的電子提示音此起彼伏、外賣騎手在街道上急速穿行……在這片“鬧”中,有這樣一點帶著一縷書香的“靜”,它就是雲紡24小時城市書房。
書房內陳設了大量書籍,雖無“目光所及皆是書”的震撼,但鮮花、綠植、書籍間的彼此呼應卻呈現出一種充盈著生機與書香的雅致。
雲紡文創園新媒體運營中心負責人趙若希介紹,雲紡24小時城市書房是西山區文旅局和雲紡集團共同打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這裡你隻需要刷身份証即可進入,24小時開放,看書都是免費的,如果要借書可以自助辦理借閱卡。”
市民李女士是書房的常客,她表示自己很享受能夠在這樣一個公益、安靜的空間中閱讀、獨處。“常常會遇到第一次來的市民,看到他們面對無店員值守、自助借閱的書房無所適從時,我都會上前主動幫忙。”
雲紡24小時城市書房讓市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休閑、感受書香,不僅有效解決了公共閱讀服務的“最后一公裡”,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文化氛圍,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素養和精神氣質,已成為文旅融合的新亮點。
隨著龍泉古鎮博物館群落包含的名人舊居、文化遺跡和標志性建筑的建成運營,依附眾多歷史文化資源的盤龍區龍泉古鎮博物館群落·市民文化中心於今年5月正式亮相。該中心將公共文化貫通融入“城市15分鐘文化生活服務圈”,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集生活美學、文化體驗、交流與傳播於一體的多元化、場景化公共文化空間。
五華區西翥街道沙朗文創園新型文化空間不僅包含傳統閱讀服務,還有傳統農耕生活體驗。嵩明縣職教新城東方時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集技能培訓、業務交流等日常“剛性需求”和文化沙龍、閱讀分享等“軟性需求”於一身,全方位提升讀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
77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遍布全市
2019年,昆明市首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中心建成。目前,昆明市正在制定《昆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管理辦法(暫定名)》《昆明市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管理辦法》《昆明市新型公共閱讀空間考核辦法》,以完善的制度加強空間建設、日常管理與考核監督,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運營與管理,實現服務標准化、規范化,確保公共文化空間活力。
今年,昆明將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工作納入全市“當好排頭兵”大競賽活動的“增進民生福祉競賽”板塊,規定各縣(市、區)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少於兩個,包括對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功能布局進行創意性改造﹔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引入社會力量,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在鄉村因地制宜建設文化禮堂、鄉村戲台、文化廣場、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功能空間。
今年以來,昆明市共建成77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截至目前,五華區、盤龍區、呈貢區、嵩明縣、晉寧區、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建成數量都達到或超過了5個。
富民縣上河院文創旅游小鎮新型城市文化空間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文化體驗,在城市中體驗特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感受非遺魅力、盡享文化傳承。今年以來,紅軍長征過富民紀念館共接待了1萬余人次到館參觀,特色文化展示館共接待參觀人員8000余人次,上河書屋共接待群眾5000余人次。此外,依托農耕文化博物館、非遺傳習館、半山書院建成的富民縣半山耕雲田園綜合體鄉村文化空間,今年以來共接待當地群眾和市民游客3萬余人次。
除了各縣(市、區)建設的各類特色文化空間“遍地開花”之外,昆明還加強與金融機構、學校、社區等社會力量合作,按照“閱讀+金融機構”“閱讀+校園”“閱讀+社區”的運營模式,目前已建成以閱讀引領、扎根基層、多元融合的3家“香蒲書房”﹔按照“閱讀+酒店”“閱讀+民宿”模式,重點凸顯“一店一特色”,建成首批12家“覺曉書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豐富酒店與民宿文化內涵。
接下來,昆明將在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工作中,堅持公共文化服務“走出去”,優質資源“引進來”,全方位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新路徑,加大與社會各界合作,以品牌化建設理念進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集群化打造,實現從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裡”向“最美一公裡”轉變,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 黨曉培 實習生 楊舒媛 張漢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