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普洱:綠色發展勢頭強 步履鏗鏘踏新程

2022年08月16日08:24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普洱:綠色發展勢頭強 步履鏗鏘踏新程

普洱市城市一景

普洱市城市一景

思茅區倚象雲縵營半山酒店

思茅區倚象雲縵營半山酒店

  2012年至2021年

  地區生產總值從335.3億元增加至1029.2億元年均增長9.3%

  76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茶產業產值

  從36.2億元增加到338億元

  森林覆蓋率

  從68.55%提高到74.59%

  進出口貿易總額

  從2.1億美元增加到12.3億美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普洱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埋頭苦干,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市經濟總量跨過千億元關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3萬元增加到4.3萬元,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4倍和3.2倍,全市凝心聚力,邁出了生態優先的高質量發展步伐。

  回望這十年,普洱發生了具有根本性、歷史性、引領性的變化。綠色成為加速發展的底色,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從試驗邁向示范﹔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6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老鐵路通車運營,讓普洱開放駛入快車道。堅持綠色發展,大抓招商引資,“新征程上的普洱實踐”步履鏗鏘、勢頭強勁。

  綠色家底更加殷實 綠色產業提檔升級

  十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普洱扎根,一場綠色變革席卷普洱。

  普洱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生態綠洲和生物種質基因寶庫,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物種在這裡繁衍生息。十年來,普洱以保護為先,構建了多維立體法治屏障,頒布實施了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健全完善綠色政績考核體系等制度﹔建立“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提起全省首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

  硬制度帶來了保護生態意識的轉變,也造就了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目前,普洱市有18個自然保護區,亞洲象國家公園、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在加快籌建中,森林覆蓋率從68.55%提高到74.59%,全球三分之一的西黑冠長臂猿、二分之一的野生亞洲象在普洱安家,印度野牛、圓鼻巨蜥等珍稀物種重現普洱。普洱市中心城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清新空氣標准14倍以上,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綠美普洱畫卷徐徐展開。

  林海莽莽、小溪潺潺,穿過層層密林,走進位於思茅區萬掌山林場的亞太森林組織普洱基地,就能看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作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除了特色民居,基地還成立了萬掌山森林與自然體驗中心,建設了生活服務接待區、有機農產品培育體驗區和森林與自然體驗區3個區域。在園區內,游客可以體驗野外宿營、森林徒步、果蔬採摘等項目,實現近距離接觸綠色、接觸森林、接觸自然。從傳統林產業到森林康養的轉型升級,萬掌山林場是普洱林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普洱市努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形成了以“綠色能源+特色農業+現代林業+生物醫藥+康養旅游”為主的綠色產業體系。

  十年來,普洱市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推進特色生物、清潔能源、現代林產、休閑度假四大基地建設。5000余噸低氟普洱茶進藏,茶產業產值從36.2億元增加到338億元。建成運營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和精品咖啡園區,咖啡產業產值增長2.3倍。成為全國最大的雲茯苓、白及主產區和林下有機三七種植示范區,生物醫藥綜合產值年均增長30.1%。全市電力總裝機規模達930萬千瓦,成為西電東送、雲電外送重要清潔能源基地。林下經濟、森林康養和“林漿紙·林板家居一體化”加快發展,林產業綜合產值從82.4億元增加至368.3億元。建成5個AAAA級景區,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全市旅游總收入增長7.6倍。綠色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打造開放前沿窗口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復興號“綠巨人”穿行在青山綠水中,標志著普洱正式邁入了“動車時代”。

  這一歷史時刻為普洱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雲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發揮“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區位優勢,推進口岸城市建設,加快建設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普洱市聯動創新區,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們選在這裡建廠,除了看好林業資源外,更重要的是看到中老鐵路帶來的利好,企業的發展証明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普洱中林木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光華介紹,從公司廠區到中老鐵路寧洱站貨場,僅有10多分鐘的車程。搭上中老鐵路發展快車,產品市場結構發生逆轉,七成產品銷往省外,極大地拓展了市場覆蓋半徑。

  中老鐵路開通至今,普洱段累計發送旅客超過95.1萬人次,到達旅客超過94.3萬人次﹔發送貨物超過28.1萬噸、到達貨物超過24.6萬噸。於普洱而言,中老鐵路是一條開放之路,是一條產業之路,是一條帶給普洱無限機遇的發展之路。

  普洱搶抓發展機遇,搭上中老鐵路這趟“快車”,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切實維護好運營好中老鐵路,開發好建設好中老鐵路沿線。1月30日,普洱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普洱市對外開放領導小組﹔3月9日在沿線4個州(市)中,普洱率先出台了市級中老鐵路沿線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重點實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樞紐建設、沿線產業開發、市場主體培育4個專項行動,先期謀劃儲備了24個支撐項目,總投資482億元左右,計劃3年累計投資249億元,其中,11個項目已經列入省級三年行動計劃。

  開放通道持續拓展。景東至文東、墨江至臨滄、思茅至瀾滄、南澗至景東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從200公裡增加至585公裡,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成運營瀾滄景邁機場,普洱成為全省“一市兩場”的4個州(市)之一。內連外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加速形成,互聯互通水平持續提升。十年來,全市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1億美元增加到12.3億美元。

  “十四五”期間,普洱積極爭取臨滄至普洱鐵路開工建設,加快普洱至蒙自等鐵路前期工作,提速建設普洱工業園區寧洱片區鐵路專用線和公鐵聯運設施﹔加快構建“一環三縱六聯三出境”高速公路網,提速建設景谷至寧洱等高速公路﹔加快完善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勐康口岸、龍富口岸、孟連口岸監管場所、查驗貨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通關效率。

  同時,依托中老鐵路,打造以“思寧一體化”為核心、景谷和瀾滄為次區域中心的發展引擎,推動產業、貿易特別是工業的加快崛起。

  民族團結之花盛放 綠美城鄉和諧宜居

  “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2021年12月22日,在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園內,民族代表們庄嚴宣誓,誓詞碑上的誓詞再次回蕩在寧洱上空。承載著“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和“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殊榮,民族團結誓詞碑迎來建碑70周年的庄嚴時刻。

  普洱市有9個民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個民族共同生活在普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親相惜。十年來,普洱不斷夯實民族地區發展基礎。扎實推進民族立法工作,累計頒布實施各類條例53件﹔推進三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實施兩輪沿邊三年行動計劃,44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加快建設。一項項扶持政策、一個個項目扎實落地,助力所有“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民族地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普洱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常態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部隊、進宗教活動場所。普洱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市,2個縣、2個單位先后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示范單位,5個縣、250個單位先后創建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示范單位。創造了縣際互幫、東西互助、城鄉互聯、干群互系、村組互包的新型“賓弄賽嗨”民族團結互幫互助機制,各族群眾有困難大家幫,有致富路子一起走。

  民心穩,城鄉新。補齊短板,讓這座文明之城更有品質。“十四五”期間,普洱將建設10個鄉村振興示范鄉鎮、100個精品村、1000個美麗村庄。深入推進鄉村治理試點示范,抓好寧洱縣黎明鄉岔河村等4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治理模式推廣。圍繞“基礎強、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牢”6大目標,普洱推動44個沿邊行政村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讓沿邊村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殷潔)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