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節孕穗”少不了“思政”的滋養

學校是為黨和國家培養后備力量的地方,孕育著無限希望。如果說中小學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那麼“思政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人生關鍵期的“關鍵之課”,即中小學校要為“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注入“思政營養”,才能培養出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選用最優“庄稼人”。“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的就是“庄稼人”的精心引導和栽培。作為“庄稼人”的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時代下,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名師輩出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勢在必行。首先要嚴把思政課選聘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師德高尚的人講思政課。其次要提高思政課教師提升專業水平,健全專題培訓制度,重點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促進知識儲備的不斷更新﹔通過開展集中教研、交流研討、教學展示等活動,帶動思政課教師提升理解教材、實施教學改革的能力水平,讓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成為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主力軍”。
講好最活“思政課”。思政課本是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時代新人的主陣地,讓思政課從“曲高和寡”走向“潤物無聲”,必須善用身邊的鮮活資源,將道理和事實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建立思政課立體化教學模式,把思政課堂延伸至田間地頭,開展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等多種教學活動﹔運用現代新技術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平台,讓思政課“活起來”“動起來”。完善教學運行機制,改變“單兵作戰”的模式,建立思政社會實踐資源庫,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開展不同學段的“同課異構”教學實踐,讓學生聽得進、悟得透。按照“堂堂課有思政內容”的要求,把“大思政課”融入各科教學,通過講“中國抗疫精神”,提升制度自信﹔講“戍邊英雄事跡”,涵養家國情懷﹔講“感動中國人物故事”,樹立價值標杆等。講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用好社會實踐“大課堂”,匯聚全社會育人“大能量”,用好思政的“鹽”,講出真理的“味”。把思政課講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就能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以真理之“味”滋養靈魂、啟智潤心、激揚斗志、指引行動。
加入最好“營養劑”。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青少年作為民族振興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紅色江山的傳承人,澆灌他們拔節成長的養分中少不了“紅色營養劑”的補充。廣大中小學校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充分挖掘當地紅色育人資源,打造黨史育人、實踐育人大平台,把“社會大課堂”融入進現場教學點,打造紅色體驗路線,讓學生做“小導游”“黨報小記者”,喚醒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情,扛起宣傳家鄉傳統文化的大旗﹔組織學生自編自導紅色文化舞台劇,引導青少年從中汲取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力量。建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遴選開發各類優質專題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不斷豐富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德育資源。讓青少年通過汲取紅色營養,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奮斗之中,助力他們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尹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