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回歸之城”  熱度回歸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2年07月13日08:0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雲南有這樣一座小城,北回歸線穿城而過,每年的夏至正午,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形成“日上中天,立竿無影”天文奇觀。而后,太陽開始“轉身”,向南移動。

這座小城叫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因北回歸線穿城而過,有“回歸之城”美譽。

在墨江,北回歸線穿城而過。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景區供圖

在墨江,北回歸線穿城而過。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景區供圖

這裡雙胞胎出生比例達8.7‰,是世界平均概率的4.35倍,因此還被譽為“雙胞之城”。

頂著“回歸之城”“雙胞之城”光環,墨江以節慶文化為載體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特別是連續舉辦16屆的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更被雲南省列為“十四五”期間重點培育的“三個一批”民族文化節慶精品之一。

怎奈疫情下墨江旅游市場遭受沖擊,當地轉壓力為動力,苦練內功,積蓄力量,探索旅游產業發展新路徑。

隨著旅游業多項紓困幫扶措施的出台,加上中老鐵路開通、跨省游恢復、行程卡“摘星”等紅利陸續釋放,“回歸之城”旅游熱度逐漸回歸。

這只是雲南旅游市場恢復增長的一個縮影。根據騰雲文旅大數據中心對雲南省航空月度態勢監測大數據顯示,今年6月,省外來滇旅客達104.54萬人次,環比增長80.13%,全省各地旅游市場明顯復蘇。

積蓄力量 隻待游客前來

沿著由玻璃鑲嵌而成的北回歸線標識,徜徉在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景區,高23.26米的“主標塔”很顯眼。“塔頂有個‘窺陽孔’,每年夏至日,陽光通過窺陽孔直射到我們腳下的小銅片上,便能直觀觀測到‘立杆不見影’的天文奇觀。”解說員指著腳下的小銅片說。

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景區是4A級景區,融天文、地理、氣候、植物等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民族文化為一體。疫情前,每年夏至日,景區游人如織,喜迎“太陽轉身”,見証“立竿無影”。

“疫情后,人流量少了很多。”說話的是景區總經理陳清余。數據上的呈現更為直觀:2019年,景區年游客接待量接近45萬人次,2020年下降到22萬余人次。

行業危機下,景區怎麼辦?“政府出台多項助企紓困措施,比如2020年,為刺激游客出游意願,盤活旅游市場,我們對跟團游客免門票,散客門票半價,隻收20元。”陳清余說,免除和減半的錢經景區申報、縣裡初審、市裡審核、省裡核定公示后由政府撥付補助。

北回歸線標志園科普電影院裡,游客們正在觀賞科普短片。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北回歸線標志園科普電影院裡,游客們正在觀賞科普短片。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他介紹,當年政府補助景區130多萬元,雖然不多,但景區信心提振不少。與此同時,緩繳社保、稅收優惠等利企政策,亦緩解了景區的經營壓力和成本負擔。

今年上半年,疫情反復,截至7月4日,景區游客接待量僅63000余人次。在此情況下,5月起,景區門票半價優惠,每張門票政府另補助10元,以緩解企業壓力。“兩個月來,政府補助景區近14萬元。”陳清余說。

政府助企紓困的同時,景區積蓄力量,提升軟硬件設施。“我們推出90元套票特價,推出雙人、三人套餐,並對員工多次進行培訓。政府出資1000萬元提升景區基礎設施,景區投資600萬元建成飛天魔毯,並對科普電影院進行升級改造,以增強游客體驗效果。”陳清余說。

近期疫情形勢整體平穩,政策紅利陸續釋放,加之暑期到來,景區游客多了起來。陳清余覺得這是積極信號,“對內,我們補齊了人員,並召開現場動員會﹔對外,我們向合作的70多家旅行社釋放了積極信息,隻待游客前來。”他說。

等待艱難,卻很值得。2022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將於7月22日至24日在昆明舉辦,陳清余說,景區將在交易會上推介獨有的天文、地理科普特點,邀各地游客探索秘境墨江。

深度融合 打造全域旅游

北回歸線標志園是墨江諸多旅游點位中的代表。墨江縣文旅局局長許艷梅介紹,當地有涉旅經營企業15家,4A級旅游景區1家,3A級旅游景區2家,已形成以北回歸線標志園、雙胞文化園、墨江文廟等為主的景區景點架構。“各景點相互獨立,大家各做各的事,要發展很難。這兩年,我們將景區景點融合,以實現資源效用的最大化,打造全域旅游。”她說。

怎麼融合?“旅游+特色節慶”是不二選擇。許艷梅說,自2005年以來,當地連續舉辦16屆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累計吸引14000余對雙胞胎和近200余萬人次游客參加。

雙胞胎節上,游客除了能學習天文知識,感受“回歸之城”魅力,還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雙胞胎交流,感受“雙胞之城”魔力,更能在現場體驗哈尼服飾制作技藝、牛皮大鼓舞、扭鼓舞等民間民俗藝術,感受哈尼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今,“旅游+特色節慶”已成為墨江文旅融合發展的“引擎”,當地以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節暨哈尼太陽節為主,北回歸線大江野釣邀請賽、山地自行車大賽為輔,夏至日科普文化活動、冬至日美食活動為有益補充的年度文化旅游活動正不斷完善,哈尼族祭竜節、十月年、苦扎扎節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逐漸成熟。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墨江縣接待游客174.0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69億元。“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不少。”許艷梅說,關於原因,黨委政府倡導“本地人游本地”、中老鐵路開通發揮作用明顯。

而隨著旅游市場回暖,在現有旅游景區景點基礎上,當地加大精品旅游線路開發,打造旅游新業態。

那哈鄉壩蘭河庫區距縣城95公裡,這裡四季如春,山水秀麗,全年皆宜垂釣,是遠近聞名的“冬釣勝地”。不過以前庫區管理粗放,游客體驗感不強,“我們打算對庫區提升改造,將它打造成集休閑野釣、娛樂、康養為一體的休閑旅游勝地。”許艷梅說,目前項目正在招商。

在勐簸村,“繡娘”正在展示哈尼族繡品。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在勐簸村,“繡娘”正在展示哈尼族繡品。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搶抓機遇 熱度持續升溫

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拓展旅游發展新空間,墨江縣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旨在闖出文旅發展新路子。

“這個做起來要有耐心,因為圖案很精細,對工藝要求很高。”在聯珠鎮者鐵村勐簸自然村的哈尼文化長廊裡,雲南省級非遺項目哈尼族傳統手工服飾制作工藝傳承人蔡鳳英正向游客展示自己繡的哈尼族服飾。

勐簸村離縣城5公裡,有84戶340人,99%是哈尼族,是個典型的哈尼山寨。近年來,在黨委政府支持下,村裡整合各類資金890多萬元,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民族文化資源。

很快,哈尼族特色寨門、哈尼族民俗文化展館、哈尼文化長廊陸續建成。走進民俗文化展館,竹簍、簸箕、碗、牛鈴等哈尼族生產生活工具一一陳列。

為更凸顯民族文化元素,村裡將蔡鳳英等非遺傳承人請到哈尼文化長廊,定期向游客展示民族工藝。空閑時,蔡鳳英會向村民傳授刺繡技藝,旨在將民族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村裡還建了哈尼族特色民宿,王宣龍是民宿老板,“共5個房間,每晚80元。”他說,疫情前房間常爆滿,疫情后人流減少,“但房子是自家的,不用出房租,也談不上虧損。”王宣龍相信,憑村裡的民族風情,隨著疫情平穩,游客會越來越多。

勐簸村只是墨江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縮影,在許艷梅看來,文旅融合從根本上講是要實現自然之美與文化之美共美。這一點,在聯珠鎮克曼村體現的較為明顯。

雲霧中,紫米稻谷長勢正好。墨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雲霧中,紫米稻谷長勢正好。墨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雨后,驅車沿盤山公路來到克曼村,山間梯田和村庄被雲霧繚繞,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村畫卷。梯田裡,紫米稻田剛進入孕穗期,一陣風吹來,陣陣清香飄來。

墨江被譽為“中國紫米之鄉”,這兩年,作為哈尼族牛皮大鼓舞的發源地,也作為墨江紫米的核心產區,克曼村將農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項目已完成投資2730萬元,哈尼文化展示中心、雨污分流系統、民房改造等工程正在穩步推進。

今年插秧時,村子“小試牛刀”,辦了開秧節,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體驗一身泥、一身水的農耕之樂。“9月份還准備辦豐收節,邀請游客下田割稻、摸魚,品紫米酒,吃紫米飯,感受牛皮大鼓的魅力……”克曼村黨總支書記白林東說。

許艷梅認為,克曼村這樣“串珠成鏈”的旅游發展模式,為墨江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最美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礎。“我們將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持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讓‘回歸之城’旅游熱度持續升溫。”她最后說。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