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腳鼓,傣家人的“靈魂樂器”
2022年07月11日12:1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傣族最典型、古老樂器之一就是象腳鼓,象腳鼓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其外形似一隻精美的高腳酒杯。波月底是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上允鎮下允村城子組人,是當地制作象腳鼓能手。目前,已被相關保護單位推薦為普洱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傳統手工象腳鼓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象腳鼓。鄧紹宏攝
波月底擅長傳統手工技藝,會跳傣族舞,通曉傣族風俗禮儀知識,是當地知名人士。70出頭的他,在自己的家裡堅持制作象腳鼓已30余年。據波月底介紹,制作象腳鼓一般選用椿樹、楊柳樹、雲槐樹、攀枝花樹、牛嗓管樹等幾種樹木,木料要在農歷八月砍伐,因那段時間的竹木質地好,不易虫蛀,也不易開裂。
傣族象腳鼓舞。召樹惇攝
象腳鼓是由鼓身和鼓皮兩個部分構成的單面桶鼓,其制作工序繁雜,需要用到鋸、錘、斧、刀、鏟、鑿、錐等工具,一隻象腳鼓從選樹到制成大約需要3—4個月時間,至今依然隻能靠純手工完成,工藝難度更高,因此顯得更加珍貴。
“年輕時我也是個優秀的象腳鼓手呢!”波月底回憶道,“敲擊象腳鼓時鼓聲陣陣,你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也強勁有力,感受到鼓面傳來的強大生命力。”
在傣族人心裡,象腳鼓不僅僅是樂器,而是具有生命的。每逢傣族盛大節慶,人們都要請出象腳鼓,雄渾、悠長的鼓聲猶如滾滾春雷,震蕩心弦,傳遞著傣族人民的熱情。
傣族潑水節熱鬧場面。召樹惇攝
如今,象腳鼓舞活動已經不局限於祭祀和節慶,已經融入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它作為一個傳播文化的有效載體,影響著傣族社會的道德倫理、審美觀念和音樂、舞蹈、服飾等多方面的文化傳播,不斷創造和豐富著傣族的文化內涵。(張婕、李娜妥)
來源:瀾滄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