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綠色為底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2022年03月02日08:29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為底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在國家“兩屏三帶”十大生態安全屏障中,雲南肩負著“西部高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任務,地處眾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生態區位極其重要。

為守護好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和優質的生態環境,雲南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綠色為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捍衛國土空間 守護生物家園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物繁衍的家園。雲南省從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和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兩方面著手,保衛國土空間,護衛生命家園。

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雲南省構建起“三屏兩帶六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三屏”即青藏高原南緣滇西北高山峽谷生態屏障、哀牢山—無量山山地生態屏障和南部邊境熱帶森林生態屏障,重點保護獨特的生態系統、天然植被、熱帶雨林和珍稀瀕危物種。“兩帶”包括金沙江、瀾滄江、紅河干熱河谷地帶和東南部喀斯特地帶,發揮維護長江、怒江、紅河、瀾滄江下游及珠江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作用。“六廊”主要指由怒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迪慶—麗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元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等組成六條生態廊道,保障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連通性、連貫性。“多點”是以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任務,推進滇池、撫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及麗江老君山、盈江銅壁關等重要生態節點的建設。

嚴格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雲南省明確生態保護紅線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調整,有效減少、減弱人為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的干擾,保護受威脅野生動植物群落生境。

截至目前,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9%。其中,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劃入紅線面積6.53萬平方公裡,佔紅線面積的55.2%。滇東南、滇南、滇西、滇西北、無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通過劃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雲南省持續加強對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保護地100%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從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三江並流、熱帶雨林到澄江動物化石群、石林等,生態紅線強化對重要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跡的保護。包括亞洲象、滇金絲猴、綠孔雀、野生稻等眾多珍稀瀕危物種,全省超過90%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80%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得到有效保護。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伊洛瓦底江等約70%的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金沙江、瀾滄江60%以上,紅河、怒江50%以上的自然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維護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養功能。

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雲南生物多樣性寶庫更加牢固,系統保護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呵護自然生態 穩固發展根基

自1958年雲南建立第一處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在長期不懈努力下,雲南省初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生物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截至目前,雲南已劃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礦山公園、沙漠(石漠)公園、水利風景區及國際履約的自然保護地等11類360處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達8294.6萬畝,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各類保護地的建立,使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華朝朗認為,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巨大。一方面,自然保護地有效維護了雲南國土生態安全,提供了高質量的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雲南地處眾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在這些區域建立的保護地發揮著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為中下游提供水資源,減輕洪澇災害,減少河道泥沙的淤積,保障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構成長江、珠江中下游我國黃金經濟帶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對多條國際河流下游國家的生態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自然保護地屬高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區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舒適的環境等優良生態產品。

根據2018年完成的雲南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雲南省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每年2129.35億元。其中,涵養水源623.45億元、保育土壤384.99億元、固碳釋氧224.28億元、積累營養物質14.66億元、淨化大氣環境81.15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800.82億元。每公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平均為13.02萬元,約相當於保護區外森林價值的兩倍。

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地也為雲南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遺傳資源。自然保護地是最為重要的物種遺傳資源的原生境保護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龍血樹、紅豆杉、大葉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蘭、百合、杜鵑花、報春、蘭花、綠絨蒿、龍膽雲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地內豐富多樣的生物遺傳資源是基因研究和應用的基礎,是雲南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為雲茶、雲藥、雲花、雲菌、雲果等生物資源優勢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基因資源基礎,並已經發揮重要作用,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華朝朗說。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著眼未來,雲南省將持續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爭創高黎貢山、亞洲象等國家公園,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爭取建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國家實驗室。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森林雲南建設和國土綠化行動,強化濕地保護。不遺余力,呵護自然生態,穩固發展之基。

聲音

發展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生態產業是雲南最大的優勢與價值所在。保護好、持續利用好雲南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資源,加快開發生物健康產品,創新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展好雲南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生態產業,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擔當。探索並形成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這是當下我們急需解決的發展課題。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教授楊宇明

以COP15的舉辦為契機,啟動實施雲南生態資產價值實現工程,在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為雲南生態環境持續提升注入強勁的經濟社會動力。從產業發展上來看,要以生態多樣性打造多樣化生物產業—滿足多樣化市場—保障多樣化供給—實現高端化服務—獲得高值化收益的發展模式,重構雲南生物經濟發展新格局。

——雲南大學生態學特聘教授段昌群

在工程建設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護,要圍繞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這個建設理念,秉承適用就是最好的、自然就是最美的、優質就是最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高速公路建設為例,在路線設計中應始終堅持地形選線、地質選線、環保選線、安全選線、景觀選線,使公路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形成了一種相生相長的關系。

——雲南交投集團科技發展部職工吳尚峰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科學普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自覺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

——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張琦(胡曉蓉)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