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歸來,中國野生虎的研究和保護經歷了什麼?

——訪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利民
【那些曾經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們】
中國東北地區是東北虎的主要棲息地。這裡的冬季,漫山遍野白雪皚皚,山間食物相對匱乏,使得當地人有機會一睹外出覓食的“森林之王”真容。在研究專家看來,即使人們有機會在野外遇見老虎,也不意味著它們已經脫離了瀕危的生存狀態。其實,人們真正了解老虎在野外的生活習性和行為,不過是近50年的事情。
那麼,中國野生老虎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坎坷命運?目前種群分布如何?科學家為什麼將研究與保護的目光投向東北虎?時值壬寅虎年,本版邀請中國開展野生虎研究時間最長的學者、有“野人教授”之稱的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利民,為大家講述中國野生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跌宕起伏的命運三部曲
記者:歷史上,野生虎的命運是怎樣的?
馮利民:野生虎的命運與人類發展的軌跡息息相關。
時間追溯到農業社會以及此前的成千上萬年,當時地球上的植被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哪裡有森林哪裡就有老虎,那時候是老虎在地球上分布的極盛時期。
“森林之王”種群的衰退就在最近一兩百年內。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工業社會,對自然界的改造與征服能力大大提升,人類自身以及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文明的力量可以成規模地把整片森林推光踏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森林家園,野生老虎自然也就隨之消失了。
除了受到人類開發活動的影響,肆意捕殺老虎及其獵物,也加速了野生虎的消失。由於老虎在非法貿易中價值巨大,時至今日,在世界范圍內,偷獵老虎的行為仍難以禁止,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海關時常能繳獲到走私虎制品。
由於上述原因,在過去短短100多年內,全世界的野生虎種群和棲息地均減少90%以上,從極盛時期的大約10萬隻減少到現在的3000隻到5000隻左右。棲息地和種群的高度破碎化,令“森林之王”處於滅絕的邊緣。
記者:中國境內野生虎的數量和分布經歷了哪些變化?
馮利民:歷史上,中國曾分布有現代9個虎亞種中的5個。其中,新疆虎(裡海虎)已經消失多年﹔孟加拉虎偶爾有極個別游蕩個體出現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周圍﹔2007年第一次在西雙版納拍到印支虎照片后,再也沒有在野外觀測到它在境內存在的確鑿証據﹔而大家最關注的華南虎,也已經數十年沒有它在野外存活的任何証據或痕跡。目前在中國,唯一有野生虎種群分布的地方僅位於中俄跨境區域,即現在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所在區域。
近代中國野生虎的命運主要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百余年前到上世紀末,這是一個老虎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由盛及衰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是本世紀初到2016年,為了拯救瀕臨消失的“森林之王”,中國野生動物研究者和保護者不懈努力的探索過程﹔第三個階段是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我國開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從生態系統水平恢復野生虎種群和棲息地,運用現代技術和科學方法保護老虎,讓“王者歸來”。
中國老虎在野外面臨危機
記者:研究者如何注意到老虎在中國大部分區域消失的狀況?
馮利民:在我國,野生虎種群由盛及衰,僅用了百余年。20世紀初,香港還有老虎活動,1915年有報紙記錄了當地捕獲老虎的過程﹔20世紀30年代,人們在山西還捕獲過老虎——可見100年前,老虎自南向北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
中國野生虎種群快速下降的一個重要時期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當時,老虎一度被認為是害獸,全國很多地方組織了狩獵隊,打虎者被奉為英雄。在這個時期,老虎數量迅速下降並悄然消失。
老虎在中國大部分區域消失的狀況,十幾年后才開始被關注。20世紀80年代,北京動物園的譚邦杰先生首先關注到老虎快速消失的情況。那時候,動物園的動物個體很多需要從野外捕捉補充,他因此經常出差到各省收集。在此過程中,他發現在南方很多省份老虎已經難覓蹤跡,不僅找不到活體,連皮毛公司的虎皮收購量也很少。他敏銳地意識到中國老虎在野外面臨的危機。同時期,黑龍江自然資源研究所的馬逸清先生也在總結相關資料時,注意到東北虎分布區域明顯縮小。
20世紀90年代,印支虎開始被研究者關注。我國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被譽為“動植物王國”,是印支虎的分布區。雲南大學的何曉瑞先生通過走訪林業部門,估計當時在雲南和廣西分布著近100隻印支虎——現在看來,這個粗略估計恐怕與實際數據相差甚遠,印支虎當時可能已經處於極瀕危的境地。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西藏南部的孟加拉虎開始被研究者關注。受限於調查技術和條件,所獲信息很少,僅在西藏墨脫縣格當鄉發現足跡鏈和捕食家畜的情況。1997年至1998年的冬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於野外進行的老虎種群調查在吉林和黑龍江東部地區開展。來自中、俄、美三國的研究者通過冬季樣線調查法和雪地痕跡了解東北虎在中國境內的分布和數量情況,僅在靠近中俄邊境的琿春發現5處痕跡,故認為中國境內已經沒有能夠實現繁殖和自我維持的東北虎種群。
2007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陝西“假老虎”照片事件發生。同年,我們拍到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張野生虎照片——一張是在雲南西雙版納叢林中拍攝的印支虎照片,一張是在吉林琿春拍攝的東北虎照片。如果說“假老虎”照片事件讓公眾對中國是否還有野生虎持悲觀態度,那麼這兩張照片則給研究者帶來了希望。在一片喧囂中,我們默默地繼續著尋找中國最后野生虎種群的旅程。
追尋中國野生虎的足跡
記者:野生虎的研究和保護面臨哪些挑戰?
馮利民:老虎是非常有意思的動物,既容易找到,也不容易找到。它屬於典型的領地型動物,如果在某個區域有種群存在,就意味著該區域已經有定居的繁殖個體,而且個體會周期性巡視其家域—了解老虎的這種行為特點,就能很容易找到它們。但是,通常老虎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領地面積非常大,一般為幾十、數百甚至上千平方公裡,而且其個體行蹤詭秘、十分警覺,我們此前極度缺乏對老虎的基礎生態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人們對老虎野外行為的真正了解,源於20世紀70年代在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的長期跟蹤研究。當研究者對老虎在野外的行為完全不清楚時,進入叢林后無異於大海撈針,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野生虎照片直到本世紀初才第一次被拍到。
同時,老虎是最容易保護也最不容易保護的物種。作為進化最成功的食肉動物之一,隻要有足夠的食物,其種群就會快速增長。但是,老虎位於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頂端,又很難保護。要維持野生虎種群的長期生存,棲息地必須面積足夠大且食物鏈健康完整。在世界范圍內,虎豹等頂級物種的保護都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事業—保護它們,實際上是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是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生態文明程度以及社會各方面認知的考驗。
記者:你和團隊如何開展野生虎的監測和研究?
馮利民:2005年,我們從國外購買了一批觸發式紅外相機並架設到森林中。當人離開后,野生動物就會不受干擾地經過相機前留下影像,從而令研究者獲得目標的出現時間、地點、行為等准確信息。
根據文獻記載,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能有老虎定居。我們首站來到南滾河。經過一年調查,我們沒有拍到老虎,卻拍到了雲豹。2006年,我前往泰國參加由世界虎研究權威專家組織的老虎調查培訓班,在這裡初步了解到老虎在野外的基本生活習性,才發現2003年在西雙版納調查大象時無意拍到的老虎足跡。於是,我馬上返回西雙版納,在2007年拍攝到我國第一張野生印支虎照片,這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繼續尋找老虎的信心。
為了解中國的印支虎種群恢復潛力,我們同雲南多個自然保護區合作,聯合開展印支虎和獵物的種群同步調查,通過足跡調查獲得老虎分布信息,採用樣線—樣圓法和糞堆計數法了解老虎的獵物密度。在此次調查中,我們僅於西雙版納尚勇保護區發現了一雄兩雌三隻老虎的足跡,以及相對豐富的獵物群系。由於農業種植區快速擴張,雲南的天然林面積一度喪失嚴重,不少保護區被割裂成孤島﹔此外,長期存在的偷獵行為使大部分地區的大中型食草動物匱乏,印支虎的潛在分布區和棲息地急劇縮小且變得支離破碎。因此,我們把恢復野生虎種群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東北地區。
根據1997年至1998年的冬季調查,國際虎豹專家認為中國境內已經沒有能夠實現繁殖和自我維持的東北虎種群。那麼,這次調查發現的5處痕跡是否為東北虎種群開始向中國擴散的跡象?從1998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東北地區仍然保存著大面積連續分布的森林,這為老虎未來的種群恢復提供了良好基礎。為此,葛劍平教授組建了北京師范大學虎豹研究團隊,並走進這片溫帶針闊混交林,在數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開始了追尋老虎之旅。此后十余年,我作為野外調查團隊負責人,帶領一屆又一屆研究生出沒於密林深處。夏天的東北林區,酷暑溽熱,蜱虫、蚊子一抓一大把﹔到了冬天,則要忍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和凜冽的大風。在當地林業部門、邊防部隊的協助下,我們不畏艱辛、斗志昂揚地開展調查,同時與俄羅斯專家保持密切聯系,同步開展監測和科研。隨著雙腳踏過大山的溝溝坎坎,我們在東北虎分布或擴散的棲息地和生態廊道放置了3000多台紅外相機,系統地建立起中國虎豹觀測網絡(TLON)。通過科學調查,不僅了解到東北虎種群及其分布現狀,還首次獲得老虎在中國境內繁殖、擴散的關鍵生物學基礎信息,為后續保護提供了翔實的科學支持。隨著監測網絡的延伸與完善,2007年我們收獲了第一張野生東北虎照片,2010年收獲了第一張東北豹照片,2012年發現首個東北虎繁殖家庭。2012年至2014年,我們獲得數以千計的虎豹視頻數據,並從中鑒定出中國境內至少有27隻東北虎和42隻東北豹,首次証實中國境內分布有東北虎和東北豹繁殖種群。(張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