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2022年02月25日08:32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在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后,雲南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不摘責任、不摘幫扶、不摘政策、不摘監管”要求,創新建設政府救助平台、利益聯結機制、股份合作機制、志智雙扶長效機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十四五”開局良好。

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雲南省抓實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幫扶不止 創造更加美好生活

后續幫扶不停步,拓寬鄉村振興路。在貫徹落實關於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中,昭通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在穩住就業、壯大產業等方面聚力施策,讓搬遷群眾有活干、致富有盼頭,穩步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曾經在浙江某服裝廠打工的搬遷群眾韓富潮,如今在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新區辦起了制衣廠。“我們採用訂單生產模式,去年已生產10多萬件,今后要逐步擴大規模,帶動更多人就業。”韓富潮的初衷是想讓搬遷群眾有活干,目前制衣廠已吸納近40人就業。他表示,在免租金、推薦工人、擴寬銷售渠道等方面,政府提供了許多幫助。

在靖安新區一家電子設備扶貧車間,2700多平方米的廠房容納了200多名工人,大家在4條生產線上認真工作。搬遷前,肖邦群在老家大關縣帶孩子,丈夫外出務工。去年一家人搬入靖安新區,隨后夫妻都到電子設備扶貧車間工作。如今她成了生產線班長,丈夫則是倉庫管理員,夫妻倆的月收入共有8000元左右。

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昭通市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供給,帶動4萬余人就近就業,並在安置區建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有序組織勞務輸出。目前,全市19.81萬名搬遷勞動力已穩定就業18.38萬人,就業率達92.78%。

在離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不遠的一個香蔥基地裡,百余名群眾正忙著收蔥。基地負責人徐春芳說,這片基地有5000畝,每年可以種三季蔥,每季需要700名至1000名勞動力,每年可帶動20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基地和卯家灣安置區合作,由社區工作人員提前摸底,征求群眾就業意願,組織群眾到基地務工,“他們月收入能拿到3000元至5000元不等。”徐春芳說。

46歲的卯興蘭來自巧家縣,剛搬遷過來時擔心沒工作,但是在社區工作人員的熱心幫助下,夫妻倆一起到香蔥基地干活。卯興蘭說:“隻要有活干、收入有保障,我們就踏實了。”

如今,卯家灣安置區配套建設了綠色食品加工園、現代物流園和萬畝蔬菜基地、萬畝蘋果基地,“兩園兩基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靖安新區有了一批蔬菜和食用菌大棚、馬鈴薯和香蔥基地,建成標准化廠房2.5萬平方米,引進6家企業,產業發展前景好。

壯大產業 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2016年以來,百香果搭上電商“快車”,成了網紅水果,產品供不應求,雲南百香果種植迎來了快速發展新機遇。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種植百香果最適宜區域之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百香果起到了大作用。如今,這枚果子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助力當地走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之路。

劉永堂是芒市軒崗鄉芹菜塘村民委員會紅竹場村民小組村民,2012年因山體滑坡,芹菜塘村委會被列為整村搬遷的地質災害貧困村。搬遷后,劉永堂背上了10多萬元的債務。2019年,村裡舉辦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技術培訓班,劉永堂掌握了百香果種植技術,並且政府每畝還補助300元。培訓結束后,劉永堂看到了商機,立即流轉16畝土地種植百香果,當年百香果收入達6400元,當年就實現了脫貧摘帽。嘗到甜頭的他接著又流轉了9畝土地,繼續種植百香果,百香果收入已達10萬元左右。

自己雖然已經擺脫了貧困,但劉永堂仍然牽挂著當初一起搬下來的村民。如今,他成立了新琳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本村群眾共同致富,成為芹菜塘村委會產業發展致富帶頭人。目前,合作社有種植戶30戶,收購點常年為6名婦女提供就業機會。2021年,劉永堂的百香果產業收入達到了20萬元。

眼下,隨著龍頭農業企業的加入,當地百香果產業日趨成熟,更多農戶加入到種植中來。德宏州充分發揮州級重點龍頭企業的整合、帶動作用,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建成配套果脯、果酒加工車間,解決尾果、次果加工問題,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同時,發展農旅結合的高原精品農業,在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的百香果示范基地構建了包含農業休閑、鄉村旅游、品牌建設、文化教育等內容的百香果文化服務體系。目前,該州基本形成了各縣市百香果生產有龍頭企業帶動、流通靠龍頭企業組織、加工由龍頭企業做后盾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打造了“萬高”“阿昌一果”等行業品牌,樹立起全國優質百香果產區的標杆,百香果成為德宏州地方綠色生態高品質農產品名片。

科技創新 賦能添智驅動發展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位於縣城西北部的竹塘鄉是該縣著力打造的科技扶貧示范鄉,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主戰場之一。幾年來,朱有勇院士把科技創新的種子播撒到田間地頭,為農戶帶去最前沿、最實用的農業理念與技術,讓農戶掌握謀生技能,找到致富的“金鑰匙”。如今,竹塘鄉推廣種植林下有機三七5400畝、冬季馬鈴薯1650畝、冬早蔬菜1000畝,實現產值5億元以上。

如今,有了院士科技這個金字招牌,竹塘鄉先后引進5家企業,建成7個林下有機三七種植基地、1個三七育苗基地和1個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示范樣板﹔建成1座年產1000噸的三七酒廠,實現林下三七產業鏈延伸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冬閑田變成了效益田、脫貧田、致富田,有效幫助了以雲山村蒿枝壩、募乃村小廣扎、東主村老緬新寨、老炭山村老章寨為代表的一批村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以竹塘鄉為抓手,中國工程院對口瀾滄幫扶進一步擴展科技扶貧成效,持續釋放科技成果轉化在農業產業的強大動力,聚力打造竹塘鄉萬畝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目前,示范園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項目規劃建設集“蓄引提”一體的水利工程設施、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等,利用電能提水把低海拔地區的河水資源用於灌溉高海拔地區近萬畝的旱地,最終將示范園建設成集中藥材良種育苗基地、中藥材育苗后的蔬菜輪作有機栽培基地、稻田(水產)養殖示范基地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示范園的建設,將以科技為引領,打造邊疆現代農業示范樣板,實現“三閑”(閑林、閑田、閑水)資源變“三寶”(經濟林、效益田、灌溉水),促進中醫藥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的新目標。緊緊抓住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的機遇,借助中國工程院的智力優勢,一個集科學研究、科技培訓、栽培種植、銷售展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空港片區林下中藥材鄉村振興示范園正在瀾滄縣東回鎮崛起。

園區採用院士(團隊)+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重點對有機中藥材產業、冬季馬鈴薯產業、冬早蔬菜、熱帶水果進行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范和培訓推廣。園區建成后,預計每年將創造農業產值3億元以上,可解決2000人就業,帶動項目區農戶819戶2712人增收。其中,中藥材每畝每年創造農業產值3萬元以上,蔬菜及熱帶水果每畝每年創造農業產值2萬元以上。

黨建引領 激活更強內生動力

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通過鄉村治理的保駕護航,實現鄉村旅游牽引帶動,下班壩“生態旅游+”走出了一條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高效開啟鄉村振興的路徑,下班壩南滾河國家森林公園觀象第一村已成為該縣鄉村旅游的標杆。

當地以“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為總抓手,激活內生動力,全面推進鄉村治理體系,重點在鄉村治理的組織體系,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制,基層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3個方面開展,著力解決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不強,農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等問題,讓群眾更加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探索出“黨建統領+356”鄉村治理的“班洪模式”,即堅持一核統領、依托三輪驅動、推行五權集中、實現六化同步工作思路。

如今,村裡農業已實現景觀化,以農業產業帶動生態旅游,以生態旅游促進農業發展,實現良性互動、共同推進。南滾河蜂蜜加工廠、蜂文化體驗園在補齊三產業融合發展要素的同時,既延伸出旅游產品、科普體驗、休閑娛樂等賣點,又實現讓“甜蜜產業”轉化成“美麗經濟”﹔在村子裡種的香蕉、菠蘿莓、砂糖橘、桃子、菠蘿蜜、木瓜等既可以採摘售賣,又能充分體現鄉村旅游的鄉土氣息,成為下班壩生態畫卷的美麗要素。去年上半年,已產生農旅關聯性收入110萬元。

鄉村治理規范了鄉村旅游中的具體行為,更有效解決了“人思想上的問題”,實現順應需求而生、對應標准而做,發現挖掘村民的特點特長,進行合理有效分工,既解決了勞動力用工問題,又增加了群眾收入。會做飯菜的就去農家樂上班、會養蜜蜂的就去養蜂基地或蜂蜜加工廠上班……目前,下班壩已有30人實現“職業化”農民身份,旅游專業合作社有1125人,共享鄉村旅游紅利。(張彤 黃興能 胡妤雅 李春林)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