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

临沧市临翔区创新举措打造“人才雁阵”

2022年11月02日16:34 |
小字号

近年来,临沧市临翔区创新引才聚才工作机制,坚持适用、能用、可用、管用原则,既坚持高端引智,又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全力打造“人才雁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引进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小道河林区建立院士工作站,集成推广院士团队十多年研究成果,采取“村集体+企业+技术团队”模式规划建设“云南省林下有机三七种植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全力打造全国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标杆、规模种植中药材示范样板和把青山变“金山”的成功案例。

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守攻在临翔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张守攻院士在全国建立的唯一一个院士工作站)。针对临沧山地林业特点,院士团队制定了以核桃、坚果为主的坚果类,以林菜、林药、林菌、香料为主的林下经济类,以思茅松、桉树、西南桦、木(竹)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类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攻关方案,探索“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运营模式,全面促进林产品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大林产业。

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特约李小云教授专家团队在萝卜山村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重点打造“小农发展驱动乡村振兴”实验区。以实施一户多业、一户多品、一村多产、一村一品、一山一花的“五个一工程”为载体,探索引入现代性和市场机制,整合乡村资源对接现代化,小农发展驱动乡村振兴模式。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季岚岚博士担任萝卜山农旅合作社CEO,搭建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平台,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引导村民创新收益分享模式,更好对接市场。

抓住华中科技大学结对帮扶临翔区机遇,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区科技创新研究院”,组建资源生物技术与健康产品研究和云茶研究两个工程中心。建立以临翔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科技+产业”帮扶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帮扶团队联合临翔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课题攻关,高岭土陶瓷原料成分优化和3D打印高岭土浆料、高岭土除铁技术研发等一批产业技术实现新突破,10万吨高岭土生产线建成投产,年产值达1600万元,陶瓷3D打印生产车间、博尚瓷厂1971及配套展示中心建成投产运营。

依托悠久茶陶文化及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优势,聘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吴白雨在博尚镇碗窑村组建名师和专家工作室,帮助当地陶产品在传统碗碟杯罐类生活用品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出100多个兼具实用性和工艺性的新品,促成临翔区成功举办了三届云南临翔柴烧创作营活动。2022柴烧创作营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9名工艺美术大师汇聚临翔集中创作,外来技艺与本土文化的和谐交流碰撞,加速了临翔乡村发展“窑变”进程。依托丰富竹编历史文化资源,聘请国际竹藤工艺大师、四川竹编非遗文化传承人黄纪忠到临翔设立工作室,成立“中山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定期举办竹编工艺品编制技术培训班,从选材、破节、划篾条、抽丝片、编织到造型全套技术对村民进行指导,拓展了竹编品类,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竹产业特色村创建成色。2021年,临翔区中山村竹编画《花开中国梦》精彩亮相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竹藤馆展出,“临翔竹编”得到广泛认可。

创新推行协议聘请、顾问指导、挂职锻炼、对口支持、项目合作等柔性引才模式,通过开展学术休假、专家周活动吸引专家教授在临翔置业、交流和支援,探索出一条高层次人才“带土移植”柔性引才路径。按照在职专家对口支援、退休专家签约聘用、重要岗位挂职服务、紧缺人才公开招聘、项目合作柔性引才、企业自主定薪聘请六种方式,大力引进中东部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和本地急需紧缺人才,先后引进了上海等地6个专家团队,30余批两百多名各类优秀人才到临翔区从事科技、农业、乡村规划、教育、卫生帮扶工作,帮助临翔培养带不走、不会走的人才队伍。其中,在教育方面通过聘请、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36名专家长期帮扶临翔,在医疗卫生方面建立了专家工作站34个,专科联盟15个。

建立分类、分级、分层次精准培训机制,以工程化的思维推进党的建设培训工程、新时代干部人才培训工程、项目培训工程、现代农民培训工程、现代企业家培训工程、强边固防钢铁长城培训工程“六大培训工程”,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事创业队伍。按照“区抓示范、乡抓骨干、村抓全员”方式,采取“引进来,送出去,传帮带”做法,通过技术讲座、专家座谈、现场培训等措施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目前已开展“六大培训工程”705期37899人次,锻造了一支政治合格、结构合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本土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蓄积了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黄新书 周正仙 周露)

来源:临沧日报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