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臨滄市民族宗教委助推邊疆黨建長廊建設提質增效

2024年08月08日09:36 |
小字號

 近年來,臨滄市民族宗教委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和保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雙帶雙盟”主動融入全市基層黨建“一廊一帶一片一道”建設,推動“邊境三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建設,助推“邊疆黨建長廊”建設提質增效。

以“五廊集成”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制定印發《臨滄市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指導邊境三縣分別制定《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建設實施方案》《邊境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建設實施方案》,著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5個模范長廊,以“五廊集成”有形融入推進“邊疆黨建長廊”建設。目前,所有邊境縣、邊境鄉(鎮)、邊境村(社區)均創建成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通過鞏固提升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成果,加快推進鎮康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步伐。

以“一個中心”打造鑄牢實踐“紅陣地”。以建設滄源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中心為支撐點,制定《把滄源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中心實施方案》,通過著力抓好黨建、教育、示范、發展、治理5項工作,夯實政治、思想、社會、經濟、法治5個基礎,著力建好建強班洪鄉、班老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基地和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訓教育基地。目前,滄源縣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示范區示范單位3個,省級23個,班洪抗英遺址園被命名為省級第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以“四類教育”賡續民族精神“紅血脈”。持續深化“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在邊境三縣通過開展“國旗在我心”主題活動,大力實施國旗、國歌、國徽、國家安全意識等宣傳教育。制定出台《臨滄市加強干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的實施意見》,著力在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群眾教育4個方面發力,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列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內容。組織全市各中小學校開展書記校長“同講一堂思政課”925場次,創建全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學校32所。講好“班洪抗英”“班老回歸”“一門兩忠烈張從順父子”和全市各族人民共同抗疫、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以及新時期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等臨滄民族團結故事,依托“火塘少數民族語宣講小分隊”等宣講360場次,受眾3萬余人次。

以“三項工程”建強幸福和諧“紅矩陣”。深入實施“枝繁干壯工程”。2023年,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精品工程16個,投資223萬元。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建設工程,邊境三縣共計實施1個示范縣、2個示范鄉(鎮)、15個示范村、4個示范社區、240戶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投入3246萬元。深入實施“幸福花開”工程。聚焦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六大目標”,4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規劃實施1005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省級19項指導性指標全部達標,所有邊境村均培育為“一村一品”專業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深入實施“石榴紅”工程。開列12項清單,共計投資16602.8萬元。制定出台全市打造創建工作升級版實施意見,通過豐富“十進”內涵形式,落實“抓黨建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提檔升級。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開展“中緬少年手牽手·交往交流心連心”活動,2A級以上景區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覆蓋。(吳啟芬 張禹旭)

來源:臨滄日報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