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開新局 臨滄市各領域改革工作全面推進

2023年,臨滄市緊跟中央、省委改革步伐,全面聚焦“3815”戰略發展目標,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舉措落地,圍繞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全力攻堅,結合臨滄實際出台98個改革方案,推進22項重要改革試點任務,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制度環境,提供了強大機制保障。
經濟體制改革助推高質量發展有力有效。圍繞壯大“三大經濟”深化改革,出台推動經濟穩進提質28條政策措施,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三年行動,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招商引資,培育壯大“億元企業”,開展萬家企業大走訪大拜訪,工業投資同比增長54.2%,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在全國11個示范區中首家發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自願陳述報告,雲南木本油料(核桃)全產業鏈創新研究院在鳳慶縣成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36.3%,排名全省第5位。全域打造“臨滄幫辦”服務品牌,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達95%。編制臨滄市口岸經濟發展規劃,促進口岸經濟由“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孟定清水河口岸被列為全省“3+2”智慧口岸建設試點。創新通關模式,車輛通關效率提升46%,通關時間縮短至3.55小時。推進“互聯網+邊民互市”模式,助力邊民互市進口商品落地加工。
農業農村改革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推進“利益聯結10種模式”轉化運用,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87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百萬元強村”達14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冰島村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鳳慶縣滇紅茶產業聯盟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准化示范基地。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建成省級美麗村庄36個。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3個村被評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民主法治社會領域改革助推城鄉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市五屆人大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有效實施,《臨滄市城市養犬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臨滄市魯史古鎮保護條例》頒布。人大代表辦實事活動成效明顯,為群眾、企業、社會辦實事5000余件。臨滄“邊寨協商”經驗4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進行交流,《“三好”臨滄》政協文史資料專輯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局批准在全國發行。成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700個,臨滄市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多舉措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鳳慶縣產業園區被列為第三批省級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體系網和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網“兩網融合”,健全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工作機制,推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六微”模式,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深入推進。
文化教育衛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助推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補短板、提質量”工程深入推進,鎮康縣建設國門文化經驗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舉辦首屆臨滄·百國華僑華人聯誼會,84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224名華僑華人齊聚臨滄。文旅融合助力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孟定芒團景區入選全國非遺項目名錄,中山村竹編入選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臨滄市普通高中教育綜合改革等舉措深入推進,全市高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鳳慶縣醫共體建設案例入選全國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典型案例,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在國家醫保基金運行評價中均排名全省第1位。持續探索綠美建設“三條路子”,謀劃儲備綠美項目3556個, 6055個綠美點位建設穩步推進,73個綠美示范點獲得省級綠美標杆典型獎補。強化政策、項目、資金保障,編制完成“五彩瀾滄江”保護發展規劃,完成植樹造林1.1萬畝,完成瘌痢頭和低質林轉化為彩色林建設851畝。創新監管方式,推行生態環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局隊合一”“全員執法”,全面落實正面清單制度,開展生態執法檢查工作。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辦案數量和排查案件線索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司法服務生態環境治理模式,雙江縣法院與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法院共同簽署全國首份名茶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
黨建紀檢體制改革引領保障新征程開局起步。創造性開展“一廊一帶一片一道”建設,實施產業鏈黨建聯建共建和瀾滄江上下游左右岸聯建共建、基層黨建示范引領等系列行動,構建了臨滄基層黨建新格局。開展臨滄籍在外人才資源大調研,出台人才招引三年行動計劃、人才服務現代產業發展十條措施、促進“臨滄兵”成為臨滄人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深化與“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大力實施“領頭雁”培養工程和“歸雁”工程,引進省內外234名醫療衛生人才和17個團隊常態化開展援建幫扶,引進44名博士研究生到沿邊村開展科技服務,回引農村優秀人才7039名。完成市縣(區)一級監察官等級首次確定工作,全面推行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對下級紀檢監察機關(組織)的領導和監督機制、案件質量提升機制、一線實戰大練兵機制“三項機制”。修訂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具體實施辦法,制定防范領導干部隨意決策任性決策十條硬約束措施、領導干部插手干預重大事項記錄、報告和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強化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制定運用黨規黨紀開展提醒談話工作指引(試行),健全紀審聯動、巡審聯動工作機制,探索巡審開路、監督檢查審查調查跟進的“嵌入式”監督模式,釋放監督融合疊加效應。深入推進清廉雲南建設臨滄實踐,開展永德縣政治生態蹲點調研,探索出“干預治療、康復肌體、打好疫苗、常態保健”的政治生態修復淨化“臨滄模式”,全市形成了反腐、發展、惠民互促共進的良好態勢,政治生態整體向好。(彭文昌)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