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臨滄:守好“糧袋子” 隻為百姓安

2024年01月04日11:28 |
小字號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臨滄是農業大市,土地資源豐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爭做貢獻。

202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34.54萬畝,比上年增2.37萬畝,實現總產108.8萬噸,比上年增3.58萬噸,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增。

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增的背后,是臨滄市不折不扣落實各項工作舉措,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扛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政治責任,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抓實抓細各項生產保供措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全市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讓中國飯碗裝上優質“臨滄糧”。

付出定有收獲。2023年12月,市農業農村局、市甘蔗技術推廣站、鳳慶縣農業農村局、雲縣輝煌養殖專業合作社、永德縣海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滄源佤族自治縣糯良鄉班考村班鴿合作社、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允俸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集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雲南省糧食暨重要農產品生產先進集體”稱號。

政策惠農——

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發展糧食生產,主體是種糧農民。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

近年來,臨滄切實抓好糧食生產機制保障,讓好政策進村下田。2022年,臨滄足額發放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28081萬元,兌付中央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11500萬元。認真組織實施2022年部省級農業發展專項項目,及時撥付各類救災資金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雜交稻補助資金等,確保糧食生產保持穩定。

在認真落實各項助農惠農政策的同時,臨滄加強農資監督管理,強化供應質量,嚴厲打擊侵權假冒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2023年以來,臨滄建立種子調度機制,加強與種子企業對接,全力保障種子需求。同時,認真開展春季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等活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為雜交稻旱種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去年以來,全市積極組織開展農資市場專項執法檢查,巡查檢查門店和企業835次、3473家,抽檢農資產品624批次、合格率98.92%。同時,制定下發《臨滄市農業農村局挂鉤服務縣區糧食生產工作方案》,成立四個挂鉤服務組,深入縣(區)督促指導生產計劃落實、農資供需、科技培訓、示范樣板建設等工作。

藏糧於地——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田必須保護好。

近年來,臨滄著力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把雜交稻旱種項目與土地整治項目進行深度融合,拓寬糧食種植渠道,使土地能夠干濕兩用交替,水源可排可灌,改變鳳慶縣水稻隻能種在水裡的歷史﹔把大豆玉米復合帶狀種植作為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提高糧食產能的有效手段,利用作物高矮搭配,在有限的土地上推廣更適合當地發展的耕作制度﹔把冬閑農田、撂荒耕地作為油菜擴種的突破口,使有限的耕地面積得到合理的最大化利用……鳳慶縣通過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配套基礎設施提升等措施,積極推廣間作套種,不斷提高復種指數和土地綜合利用水平,糧食產量逐年提高。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化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農資,但長期、大量的使用化肥,會使得土壤中有機質和腐殖質缺乏,土壤團粒結構遭到破壞,造成土壤板結,農作物產量下降。為了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質量,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允俸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雲天化集團合作,建立簡易智能化肥微工廠房,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15250多畝,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及化肥污染,降低用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雲縣輝煌養殖專業合作社則採取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養殖場周圍發展與養殖業配套的果園、蔬菜等種植業。養殖糞污經水泡糞工藝處理后排入厭氧發酵池,由全封閉罐車拉運用於果園、蔬菜灌溉還田,同時將處理后的糞污無償提供給村民用於農作物追肥、灌溉,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100%,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增加農作物產量。

藏糧於技——

筑牢糧食豐收基礎

近年來,臨滄認真落實綠色高質高效示范、良種推廣、地膜覆蓋、間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科技增糧措施,依靠科技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雙江縣允俸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省農科院、省農大和市、縣農機農技推廣部門為技術依托,建立郭華春(馬鈴薯)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建立試驗基地8.8畝,為全縣篩選出高產、高抗、優質馬鈴薯品種,為馬鈴薯新良種、新技術、新機械進行田間試驗示范提供了條件。合作社建立馬鈴薯產業基地3800畝,通過開展規模化標准化種植,促進當地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畝產大豆最高達104公斤、玉米最高達632.1公斤﹔集成推廣雜交稻旱種綠色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全縣雜交稻種植面積達16386.7畝,實現產量0.556萬噸……近年來,鳳慶縣加快良種良法推廣,2022年遴選推介重點種植主推技術4項,編制下發5項種植技術措施﹔召開種植技術培訓會268場次,參訓人數達13458人次﹔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集成播種、管理、收獲等各環節綠色節本增效技術,將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到千家萬戶,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

食糖是我國重要的大宗農產品和戰略物資之一,臨滄是我國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和雲南重要蔗糖產業基地。近年來,臨滄市不斷加快推廣良種良法,大力引進優良品種,不斷提高甘蔗畝產。成立於1996年的臨滄市甘蔗技術推廣站,始終致力於全市甘蔗良種引進篩選、試驗示范、擴繁推廣及栽培管理等科技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依托國家、省產業技術體系平台,建成市級百畝核心試驗示范基地。每年向各縣(區)提供優質種苗500多噸示范種植。同時,在5個主產蔗區建立二級擴繁示范基地5000畝,為全市蔗糖原料基地建設做好良種和技術儲備。目前,全市甘蔗良種覆蓋率達95.8%,新良種覆蓋率達62%。大力開展配套技術措施研究應用,引導蔗農從品種改良、種植、管理上下功夫,提高甘蔗生產水平。特別是2013年以來,探索推廣以“全膜覆蓋”為主的輕簡集成高效技術成效顯著,畝單產達4.5噸,出糖率從10.14%提高到12.5%左右,投資收益率達45.34,其主要技術分獲雲南省農技推廣獎二等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聯農帶農——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

長期以來,臨滄始終堅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作為助農增收、聯農帶農的重要載體,推動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形成穩定利益聯結及分工合作機制,讓農戶更多分享增值效益。

雲縣輝煌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生豬養殖為主的合作社,按照“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採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模式,帶動周邊養殖場、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合作社年出欄仔豬1000頭、肥豬2000頭,年收入約495萬元,帶動入社社員實現戶均增收50萬元,帶動652戶散養農戶實現戶均增收2.5萬元。

成立於2020年的滄源縣糯良鄉班考村班鴿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的形式,以“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雙綁”模式,建成“黨支部牽頭、龍頭企業經營管理、合作社組織群眾廣泛參與”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公司40%+合作社20%+農戶40%”比例分配經營淨利潤。圍繞田園綜合體打造,合作社還按照公司人才訂單需求,將社員分成環境衛生提升組、農業生產互助組、旅游設施服務組等,參加農田的集中管理和旅游服務等工作,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實現了“土地租金+勞動報酬+崗位報酬+經營收入”四份收入。

永德縣海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豬養殖、飼料銷售的本土企業。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中,公司切實做好程序免疫、無害化處理,以及畜禽糞污無害化利用,保証豬場安全,清淨無疫,為永德縣規模化養豬場疫病防控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公司還積極服務永德縣生豬養殖戶,3年累計提供養殖技術服務1578場(戶),免費提供優良豬精12354窩,還給養殖戶、經銷商進行飼料賒銷,緩解了養殖戶和經銷商的資金壓力,助推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以利益聯結“聯”農,以龍頭企業“帶”農,集體經濟“促”農,臨滄市聯農帶農機制不斷完善,聯農帶農能力有效提升,激活了農村創業創富發展新動能。

希望的田野上,新的豐收正在孕育。

新的一年,全市上下將全力以赴保持糧食穩產增產好勢頭,把豐收的基礎轉化為豐收的果實,分品種壓實種植面積,分環節挖掘增產潛力,分主體調動種糧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賦能作用,讓糧食安全保障更有底氣。

短評:

讓“中國飯碗”盛上更多優質“臨滄糧”

糧為百業之首,倉廩實則天下安。

多年來,臨滄市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切實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能力建設,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守好群眾的“糧袋子”。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要保糧食生產能力。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同時,要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運營,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綠色化生產,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改善土壤耕作條件,促進了糧食增產。

耕地有限,技術進步無限。我們不但要向土地要糧,還要向科技要糧。近年來,臨滄推廣了一批優質、節本、高效的水稻栽培技術,依靠良種良法,大力提高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貢獻率。接下來,全市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主動肩扛歷史使命,立足全市實際、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開展科技攻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農業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端人才稀缺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要聚焦重要種源、智能農機裝備、合成藥物等領域,大力引進和培育人才。

倉廩實,天下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課題,我們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讓“中國飯碗”盛上更多優質“臨滄糧”。(吳成光)

來源:臨滄日報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