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田里“蜂”回路转

高黎贡山脚下,晨雾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菜花香,76个蜂箱围成方阵,蜂群的嗡嗡声与微风交织,仿佛演奏大自然的交响乐。“90后”蜂农黄正宁蹲在蜂箱前,轻抚着木框上金灿灿的蜂巢,眼中满是欣慰。
“往年这个时候,油菜花开得稀稀拉拉,蜜蜂采不够蜜。现在你看,这蜜脾多厚实!”黄正宁的笑容里带着甜蜜的气息。身后,万亩油菜在晨雾中绵延成金色海洋。
这个采收季,黄正宁的油菜花蜜产量预计突破2000斤,比五年前翻了近一番。
高啟荣正在查看蚜茧蜂扩繁情况。希奕璇摄
改变始于一群特殊“小卫士”的进驻——由腾冲市西康河蚜茧蜂繁育基地培育的蚜茧蜂。它们悄无声息地进驻这片土地,演绎着一场“以虫治虫”的生态保卫战。
“温度每降1度,繁育周期就要延长5天。”凌晨3点,技术员高啟荣还在观察扩蜂棚内的温度计。这是他在西康河蚜茧蜂繁育基地工作的第16个年头。
从踏进基地的第一天起,高啟荣就立志要攻克冬季低温扩繁蚜茧蜂的难题。他知道,温度管理是成败关键,稍有不慎,就会耽误放蜂的时机,影响防治效果。
“可不能因为温度管理不当,耽误了放蜂的时机。”高啟荣轻声说着,调整了棚内的加热设备,确保温度稳定在最佳区间。这样的夜晚,他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
经过多年试验和探索,高啟荣总结出了一套蚜茧蜂冬季扩繁技术。不仅成功在初春的油菜花田里释放蚜茧蜂,还将放蜂效果提高了40%—60%。农户们都说,高啟荣的蚜茧蜂就像“小卫士”,守护着庄稼,也守护着希望。
黄正宁在蜂箱前忙碌。希奕璇摄
“以前打药时得穿防护服,现在带着孙子下地都安心。”界头镇种植大户刘家德蹲在地头,翻开叶片展示叶背密密麻麻的蚜茧蜂蛹。去年他20亩油菜田农药使用量减少73%,亩产反而增加15%。
当地烟草部门联合腾冲某烤烟专业合作社,构建起三级“蜂群配送网络”:基地培育优质僵蚜,烟叶工作站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最后由技术员将蚜茧蜂精准配送到田间地头。去年冬季,超过9000万只蚜茧蜂进驻油菜田、玉米田和烤烟田,如同一支无声的生态卫士军团,用大自然的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与希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油菜田上,仿佛为这片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黄正宁收拾完蜂箱,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他知道,这片土地不仅滋养了他的蜜蜂,也滋养了他的生活。(希奕璇)
来源:保山市烟草专卖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