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清泉水 走好“双生”共赢路

西菊拉,在彝语中是“枯树箐”的意思,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高桥镇西菊拉村委会,由于山高箐深、水资源匮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无成型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缓慢。
“没办法,生产用水跟不上农作物生长发育就受影响,产量也不高,经济发展不起来,也留不住人。”西菊拉村党总支书记何美贵介绍。
西菊拉管池工程水池及管道。刘畅摄
路途遥远,水资源匮乏
西菊拉村距集镇25公里,距武定县城70公里,山高箐深、坡陡路窄,多年来,生产用水通过人背马驼进行灌溉已是常态。
“之前,我们的生产用水是靠自来水管引来山箐深处的‘龙潭水’,但自来水管也没有接到田地里面,用水还是要靠村民自己想办法去拉。”何美贵所说的“龙潭水”是当地村民对来自山箐深处地下水的称呼。在西菊拉,除了风调雨顺的“馈赠”,生产用水就只能指望山深处的“龙潭”。
“为了赶上种烟移栽的节令,我们只能夜里开着拖拉机去拉水,白天干地里的活,多少年了,都是这样。”西菊拉村委会格章拉一组村民赵丽军说。
一直以来,烤烟种植是西菊拉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无有效供水设施,烤烟移栽、抗旱保苗及其他作物的种植只能依靠老旧的输水管道和人力拉水,村民种植的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规模发展受限。
2021年,武定县烟草专卖局成为了西菊拉村委会的帮扶单位,在充分了解西菊拉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困境后,经过实际论证分析,烟草部门决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修管池、兴水源,为西菊拉的发展添一把力。
兴水源,走“生产发展路”
2023年初,当春风吹拂过田间地头时,西菊拉迎来了好消息。立项目、出规划、报方案,以西菊拉为申请主体、烟草行业出资162.04万元,西菊拉管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输水主管3条5.22km,分水支管22条6.062km,蓄水池6座550m³水池,项目覆盖西菊拉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可保障3457亩耕地用水,于2023年10月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
“管池工程建起来后,只要是能引管子的田地都引上了,开了闸就能直接在田里用水,种植、移栽都赶得上节令,村民再也不用为生产用水的事情发愁了。”何美贵高兴地说。
在管网通、水源兴的基础之上,烟叶种植劳动力投入过多、拉水工本费高等问题得到缓解,有效降低了种烟成本,西菊拉积极发展烟叶种植大户,闲置田、撂荒地得到再次利用,稳定的种植规模形成。2024年,西菊拉村委会共有烤烟种植户64户,种植烟叶1013亩,户均种植量在1吨以上。
“2021年,武定县烟草专卖局投入30万资金免费发放2万公斤青豌豆籽种引导村民种植烟后作物,发展烟后产业,近年来收益一直不错。特别是现在水通了烟叶种植稳定了,青豌豆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烤烟+青豌豆’的产业模式已经在西菊拉发展起来了。”何美贵介绍。
“2023年我种了25亩烟,烟后又种植了25亩青豌豆,两项收入加起来大概有12万元。”赵丽军说。
如今的西菊拉,水源通、田地绿,走上了生产发展的路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通活水,走“生活改善路”
除了满足农作物生产用水,西菊拉管池工程在缓解季节性生活用水紧张上也发挥了大作用。
“今年3月份的时候天干,加上原来的旧管子老化,供水能力下降,我们格章拉三个村小组超过60%的农户都没有饮用水了。”西菊拉村委会格章拉二组村民熊自荣说起了春夏干旱时节的生活窘境。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以镇政府为实施主体,村委会协调配合,由河中引水至西菊拉管池工程新建管道,有效供给格章拉三个村小组居民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不用愁,生活用水也能续上,不会像以前一样,一到旱季就过得很难。管池工程对我们西菊拉来说,效益是极大的。”熊自荣说。
走进如今的西菊拉,山坡田野处处绿,奔忙劳作不停歇,有“农业命脉”的水源“托底”,有产业发展的引领,因山高箐深而缺水的“枯树箐”也逐渐成为历史。(刘畅)
来源:楚雄州烟草专卖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