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开启新生活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白鹤滩水电站见证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5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初夏时节的金沙江畔,一簇簇凤凰花正在枝头绽放,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游走江边,水色烟波、暮霭沉沉,令人心旷神怡。目之所及一条条道路宽敞整洁,一个个公园广场点缀其中,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步一个脚印,巧家移民迎来了新生活。
库区移民的宜居新生活。
“还没搬出来前就害怕没出路,挣不到钱。可是城里教育条件好,为了孩子读书不得不搬呀!”金沙社区居民邓莉一家,搬迁前是黎明村8组的农民,靠着家里的几亩土地维持生计,有时夫妻俩去县城打零工做苦力,挣钱贴补家用。
“政府动员我们家搬迁的时候,当时我还想着没土地了,以后日子怎么过?”邓莉回忆起来。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念头,搬入金沙社区后,邓莉一家开始了奋斗的日子。以前在餐馆打工,学到不少厨艺,她盘算着经营巧家特色小吃——凉粉、米线、米凉虾。邓莉投入1.7万元购买了一辆移动餐车,在居民小区内经营小吃摊。
每天凌晨4时,她就起床煮凉粉,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虽然辛苦,但是忙碌而充实,孩子们也很快就融入了城市的生活。邓莉卖的凉粉不仅分量足,而且口味麻辣鲜香,食客都赞不绝口。每碗3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三四百元。
“自从搬来县城后,一年到头都很忙。现在生活越过越好,巧家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我们相信以后肯定会更好。”邓莉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一点一滴,慢慢累积,小日子开始越过越好,邓莉一家慢慢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库区移民的宜居新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天生梁子安置区春雨路上,摆满了各色小吃。放眼望去,一群群食客在沿街的桌椅上酣畅淋漓地推杯换盏,夏日透凉的风吹拂着人们的笑脸。
儿童玩具、气球,小朋友们尽情嬉戏玩耍;新鲜的桃子、芒果、车厘子数不胜数,摊贩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整条街一眼望不到头,人群熙熙攘攘,锅巴洋芋、烤豆腐、小龙虾等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购买。
刘晓龙经营的蒜蓉生蚝摊位前食客排起了长龙,他一边烤着生蚝一边招呼顾客,等待美食的市民在摊位前有说有笑。“中号生蚝10个20元,大号生蚝10个30元。”刘晓龙不停地吆喝着,大小不等的生蚝整整齐齐摆在炭火架上面,看着这些原本湿漉漉的生蚝,加了调料之后,不一会儿就变得鲜亮起来,十分美味。
28岁的刘晓龙,老家是库着村3组的,2021年搬入天生梁子安置区3号地块。看到不少移民在春雨路上摆地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其他移民纷纷效仿。后来,天生梁子移民安置区的春雨路俨然成了一个夜间集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初来乍到的移民也因此积攒了安居乐业的“第一桶金”。
巧家县城。
虽然对老家充满了怀念,但随着新生活的逐步好转和收入的提高,刘晓龙已经适应了新环境,并开始规划着未来。回顾一路走来的不易,当问及刘晓龙是否抱怨搬迁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时,他坚定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义不容辞地支持。”对他而言,移民开启了一家人的新生活,虽然苦点累点,却很有奔头,一年下来,靠着政府的关怀和一家人的辛勤打拼,日子越过越好。
新家园住得舒适,可心底的“乡愁”仍在。说起以前的家园,许多移民还有着深刻的印象,手机里储存着关于老家的点点滴滴,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视频、图片,更有村民特地拍了照片,把山村旧屋的模样记录下来,留作念想。
不忘来处,方知去处。居住的环境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巧家5万移民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搬到一个陌生的新家,从不适应到适应,他们正为了发展致富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彭念敏、莫娟、张广玉 文/图)
来源: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