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曲靖师宗

电力助推云南师宗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12月29日11:11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了解砖厂改造用电需求。
了解砖厂改造用电需求。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底蕴和浓郁民族文化的县城,随着供电设施不断完善,电力持续助推师宗县社会经济发展。

“边乡”汉子的“果富梦”

高良乡距师宗县城八十多公里,属于当地最边远的乡镇。这个总人口不足3万的“边乡”,仅壮族、苗族、瑶族、彝族等四个少数民族人口就占了73.1%。

隆冬,低热河谷槽区的地理优势让这里找不到冷的感觉。在距离集镇数公里外的公路旁,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数十名工人正忙着给沃柑、橙子清洗、包装。

厂区外,一辆辆刚从果园满载而归和装好水果将远行的车分行左右、络绎不绝。

“靠着这果子,我今年有40多万元的营收。”48岁的老板宋在明谦虚和蔼。但每每谈及自己的事业,却总是禁不住心中的激动。

宋在明的公司成立于5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租种了一千六百多亩热带水果。经过5年的培育,今年刚刚挂果采摘。

让宋在明惊喜的是,果园一营业,就撞了个“开门红”。除了昆明、曲靖等省内市场,上海、广东、贵州、广西等地的水果经销商亦慕名前来下订单。

“看当下果树的长势,明年的果子会更多,质量也会更好。”宋在明预估,到了明年,他的果园营业收入就可能上百万元。后年将达300多万元,纯利润就可能破百万元。为此,他正忙着规划开拓北京市场,“让首都人民也尝尝咱这山沟里的甜果!”

“要想果子长得好,电力保障第一条。”长期沉浸在民歌风俗中的宋在明,所说话语常有一种民歌式的优美。而供电部门对其公司的供电服务保障,也恰似民歌:“悉心环绕、无处不到”。

宋在明租种的一千六百多亩果园,有一半多位于山腰,需要抽水灌溉,每年农历二月至七月的五个多月里,每星期就要抽一次水。其从果园采摘来的水果,被成吨地放入洗果分拣生产线。大批量的果子放进生产线后,出来的就是已洗净、烘干,并按大小质量分装好的成框果子。“这条生产线有十多个出口,也就是说,果子可以按大小、质量分为十多类。分类越精细,市场越欢迎。”宋在明说,此外,他还建有容量分别为2800多立方和900立方的两个冷库。

为保障用电,师宗供电局帮助宋在明在三个果园共安装了3台用于抽水的变压器,在厂区安装了一台容量250千伏安的变压器。电力工人定期不定期到抽水点和厂区进行用电指导帮扶,但凡接到宋在明的电话,都会及时安排人员赶到现场,帮助解决问题。

瑶家女子的“苦”与“甜”

在高良乡高良村,卢玉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这个51岁的瑶家女子,凭借着一手好织艺,每年生产民族服装七百多套,年均创收40多万元。

10年前,卢玉兰花了30万元,在村里盖起了总面积四百多平米的二层楼房;6年前,她花了40万元,在高良街道上为女儿买了3层楼的2个铺面;前年,19万买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面包车;3年前,她肚子里长了个瘤子,医生预估要18万元才能医治好,她当天就从银行取出20万元交到医院……

面对今日的光景,谁都不会料到曾经的卢玉兰,是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穷苦人。25年前,因遭遇家庭变故,卢玉兰从文山州广南县的婆家,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回到高良娘家。因在家发展无望,26岁的她毅然带着儿女,北上北京打工。白天,她在工地上搬砖、挑沙灰供儿女读书;孩子放学后,娘儿三人捡拾纸板和建筑弃料,到废品收购站卖完才回去。

从“穷女子”到“有钱人”的逆袭,卢玉兰靠的是奋斗,同样,也靠着村里的电力。卢玉兰说,在去北京打工前,她就从事过民族服饰制作,当时用的是脚踏缝纫机,效率低、工序多,一个月下来织不出几件。没有充足的货源,就没有充足的市场,在村里做了几年衣服后,卢玉兰不得已外出打工。

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师宗供电局把满足少数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作为工作重点。近十年来,供电部门在五龙、高良、龙庆等民族地区投入资金1.18亿元,建设10千伏线路234.25公里,增加变压器246台、容量25275千伏安,彻底改变了各村各寨的用电状况。

因脚踏缝纫机效率低而离乡的卢玉兰,随村里供电状况的改变再次回到村里。买来电动缝纫机后,她的事业蒸蒸日上,如今虽年过五旬,且经历过大病折磨,但她仍操持着5台缝纫机的纺织伙计。“有了充足的电力,一切都省事。”卢玉兰说。

边境小镇的“劣势”与“优势”

从师宗县城往西三十多公里处,者黑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个位于师宗、泸西、陆良三县交界处的村落,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人多地少的劣势,让者黑人一度受够了穷。

55岁的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刚在村委会整整干了25年,亲历和见证着五十多年来村里的奋斗和变迁。

当年的不少家庭,早年连包谷饭都吃不上。一日两餐的主食里,经常掺杂有萝卜、野菜。彼时,衡量一个人富裕与否,就看过年的时候能不能买上件新衣服。杨刚18岁前从没穿过袜子,整个冬天都在穿塑料底布鞋。

就是这个因地少而贫穷的村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却因地少而激发着村民的经商激情。曾经的劣势,正转变为驱动发展的优势。村里的樱花大街两旁,林立着五金、电器、家具、服装等商铺三百多家,平均每个圩日的交易量达2000多万元。

在者黑集镇上,33岁的女子毛林念开的宾馆宾客爆满,一个人一月就稳赚2万多元;史老乔开办的砖厂生意火热,年均营收1500多万元,仅利润就达300多万元……

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外地商人纷至沓来。常年经营蔬菜生意的呈贡老板董建平和王小龙,在村里投了300多万元,租地种菜。种植的240亩各类蔬菜远销广州、深圳,年均营收400多万元。

村民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电力的发展。参加过历次电网改造得杨刚说,者黑村最早通电是上世纪70年代,一条10千伏线路从35千伏小哨变电站出线,穿过三十多公里,与村里一台容量50千伏安的变压器连接,就这台变压器,为全村一千二百多户人家提供电源。全村每家每户最多只能点15瓦的灯泡,村委会专门组织人员抽样检查,发现灯泡超过15瓦的就要罚款。

随着村里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电力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村里仅仅公变就有10台,总容量2035千伏安。

在村里发展经济的每一项重要举措中,电力都扮演着“重头戏”的角色。杨刚还记得,在推进樱花大街建设改造时,供电局提前就介入了解用电需求,建设过程中,供电局员工董学全带着30多人的施工队伍,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电力建设,为整个大街的建设和后续运维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杜明彦、王瑛 文/图)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