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腾冲界头
“小乌梨”承载着老党员的“共富梦”

乌梨是保山市腾冲市界头镇特产之一,产自界头东华、中坪、早三等社区,因梨果成熟摘下用稻草捂藏果肉糖化变乌黑而得名,乡亲们也叫它“麻乌梨”。其果肉香甜可口,再加着家乡人的宣传,凭借良好的口碑与稳定的销售渠道,界头乌梨供不应求,还在树上就被预定光了。
在早三社区大沟村民小组的路边有一园硕果累累的乌梨,是党员高绍富精心培育的。
高绍富于2003年担任界头镇早三社区主任以来,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和社区两委成员带领群众发展油菜、烤烟、万寿菊等产业,大搞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担任社区监委会主任,继续为当地经济发展、村民致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高绍富介绍,乌梨的成树需要七八年,挂果也是一年多一年少,多的年份一棵树可产果子几百斤,少的年份只有几斤。高绍富走遍了界头有乌梨种植的地方,看了好多乌梨树都是这种现象,还有几家规模种植了好几亩,也还是传统管理,收益较低。
“现在乌梨价格稳定且销量好,如果能科学管理,提高挂果率,收益自然就增多。”乌梨产量低成了一直以来打在高绍富心中的一个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高绍富经常到昆明和其他地方的梨树种植基地学习取经。经过几年的摸索、不断对比,因地制宜培养出矮化型的乌梨树,解决了梨树高挂果少的问题;通过疏花、疏果,解决了幼果多、长不大的问题,实现了一年种植、两年成形、三年挂果、四年丰产,平均每棵树每年产量150斤以上的理想“钱景”。
“今年除了摘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剩下的全部订出去了,大概有一千多斤,平均每斤15元。通过探索,现在管理的技术也趋于成熟,下一步我想把技术推广出去,一方面,早三社区产业基础薄弱,特色产品单一,如果能打造‘乌梨’品牌,也能提高群众的收入,乌梨管理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在种植乌梨的同时也可以兼顾烤烟、油菜、万寿菊产业;另一方面,看到有几户农户种了乌梨树,由于没有科学地管理,果树生长期长、挂果率低,没有收成觉得挺可惜,挺着急的,我也想把技术分享给更多人,实现共同致富。”高绍富认为,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想着外出打工,认为赚钱快,但是外出打工并不是长久之计,乡村发展缺乏生力军。如果能把乌梨的技术教给大家,就能让想发展种植乌梨产业的乡亲们少走点弯路,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杨丽蕊 文/图)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