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架通全面小康康庄大道

【查看原图】
——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书写脱贫攻坚高质量答卷
板桥镇千亩小黄姜示范种植基地(7月21日摄)
板桥镇千亩小黄姜示范种植基地(7月21日摄)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2020年07月24日08:05

“板桥”,一个在中国版图上标注地名非常普遍的名字,它用自身的张力跨度,连接着彼岸与此岸、过往与现实。然而,在时间的裂变中,有着“滇黔锁钥”美誉和“旱码头”之称的罗平板桥,却将数百年沉淀下的商贾智慧与红色基因贯通融合,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高举党的伟大旗帜,不断坚实组织堡垒,用初心和使命架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连心桥——“移动的心”能驻下

从罗平县城进入板桥,首先进入眼帘的莫过于葱茏披翠的羊山, 雄壮而突兀,犹如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驻守在板桥的西北隅,守护一方平安祥和。山顶高高矗立的革命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柄巨剑直指苍穹,那是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驱灵魂的凝聚,俯瞰着板桥大地,初心不忘。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板桥越发繁荣,活力四射,无论城镇面积、规模、人口乃至经济和生活水平,对于曾经的沧桑岁月可以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板桥集镇的黄把左易地搬迁安置点,炎炎夏日映射下安静祥和,已经50多岁的黄学良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泥石流滑坡点搬迁安置过来,一家6口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别提有多惬意。

黄把村是一个地质灾害点,多年来政府就想实行整村搬迁,苦于没有政策支撑,没有资金支持,加之群众工作难做,就一拖再拖,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直横亘在镇党委政府的心头。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思路,开展工作,把紧邻市场的最好地段作为最佳选址,同时广泛征求搬迁群众意见建议,最大限度用真心真情为群众解难释惑,搭建起了一座党群干群的连心桥,让搬迁群众那颗“移动的心”真正驻下。

说起现在的生活,作为骡马生意的行家里手,黄学良不无感慨。 他说,想当初,工作人员几次三番做工作,大家都不愿意搬迁,现在过来,生意更好做了,道路修好后,大家回黄把左搞生产也方便,都是开车,不超过半个小时就到,现在他家已经购买了1辆货车,1辆面包车,1辆三轮车,专门从事骡马生意和生活生产,实现了从过去的“人骑马到现在的马骑人”转变。据了解,板桥镇总投资1.13亿元,共计建设荷塘路、黄把左、黄姜市场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个,安置搬迁贫困户268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844户,彻底解决了2112户7392人的住房安全问题。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2个,实现了群众的安居乐业。

致富桥——“贫困的家”有希望

刚进入六月,金鸡峰丛广袤的田野已是一片绿荫,油菜籽刚一收割完成,各种奇异花卉和红高粱就很快播种完毕,看长势,2020年的秋天这里又将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季节,又是一片旅游的天空。

52岁的杨利荣是金鸡村村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购买2辆牛车加入金鸡旅游观光合作社,近两年来,在旅游旺季赚得盆满钵满,说起这些,任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曾经的贫困户,是镇党委政府搭建的致富桥让许许多多像杨利荣一样的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板桥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村情、民情实际,创新了多种联结模式为纽带,推行“资金”变“股金”、“土地”变“租金”、“劳力”变“现金”、“技术”变“薪金”的扶贫模式,确保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金鸡村以“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景区”的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成立了金鸡农业旅游观光合作社,积极鼓励引导35户贫困户全部参与景区管理和经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2至3月旅游黄金季,金鸡村民人均收入达4000余元。与此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通过3100亩土地的流转,729户农户年增收434万元。此外,通过管理经营103辆牛(马)观光车,200余辆观光自行车,127间景区内固定商铺,全村各类旅社、客栈、农家乐91户等,共创收778.6万元,金鸡村集体经济创收57万元。

板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民间资本优势、商贾智慧优势有效汇聚融合,形成了“1+1>2”的裂变效应。全国最大的小黄姜交易市场,每年交易鲜姜达40万吨,干姜3万吨,实现交易金额15亿元;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最大的大牲畜市场年交易大牲畜数千头。党委政府依托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通过“扶贫开发公司+行业协会+贫困户+生姜种植户”的扶贫模式,做强了市场实体,做活了虚拟市场,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轨运行。深挖板桥小黄姜品牌效应,通过支部换血,协会重组,成功吸收53户会员入驻,引导板桥金色小黄姜行业协会成立协会党支部,把农户由“小生产”引向“大市场”,辐射带动周边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户就近就业,共享集约化发展红利。目前全镇常年从事小黄姜加工烘烤户约3000余户,黄姜经营销售大户约200余户,带动200户贫困群众增收,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日本、韩国及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外,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脱贫攻坚工作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三留守”的实际情况,党委政府积极谋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因地制宜种植辣椒、西瓜、葡萄、竹荪、猕猴桃、白芨等特色农产品,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特色产业基地就业,目前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00人,年均增收10000余元,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员“顾家、务农、赚钱”的矛盾,真正实现了“岗位设在家门口、持家创收两不误”。

生态桥——“荒芜的村”变美丽

七月的清晨阳光柔和、清风徐徐,沙湾村55岁村民张书科脸上挂满笑容,抱着小孙孙悠闲漫步在宽敞的客厅、绿植满园的庭院。儿媳是临县富源十八连山镇的人,与儿子成亲后,夫妻俩一直在省打工,几年下来,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洋楼拔地而起。近段时间,儿媳妇专程回来看望他和孩子,让洋楼里充满了欢乐和温馨。

过去,沙湾村一直是板桥镇出了名的脏乱差村,用张书科的话说,就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房子乱搭乱建,柴堆、粪堆乱堆乱放,邻里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那叫个乌烟瘴气。但是,通过几年的规划建设,综合治理,沙湾村一下蝶变成新村庄、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新风尚、新环境的美丽家园。

自从脱贫攻坚以来,板桥镇以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试点镇为契机,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作为脱贫攻坚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乡村自然生态和村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镇村一体、全面推进,健全机制、常态整治”的工作思路,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再上台阶,三年重点突破、四年全面达标”工作目标和“十个一”工作任务,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状,积极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板桥镇把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在重点区域选取典型,打造整治样板村,带动全面推进,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美丽庭院”创评活动,助推人居环境提升,先后建成品德村委会沙湾、栗子坡、金鸡村委会小铺子等9个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典型示范村。镇成立保洁公司,组建一支290人的镇、村保洁队伍,垃圾每天收运处理率达98%以上,实现垃圾收运设施和环卫保洁长效机制“两个全覆盖”,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和镇村人居环境质量“两个明显提升”目标。板桥镇被列为省、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先进典型,金鸡村荣获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金鸡村委会小铺子村荣获“2019年度省级美丽村庄”称号,品德村荣获“2019年度市级美丽村庄”称号。

文明桥——“古老的镇”谱和谐

在品德村委会栗子坡村,52岁的林海清非常客气的迎我们进家里坐。镇妇联为他颁发了“干净人家”荣誉证书,他嘴里说着感谢的话语,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他们一家5口人遵循着自家的家风家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村子的村规民约,把家收拾的一尘不染,把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走进栗子坡村,大多数人家门头都挂着一个家风家训牌,这是板桥镇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为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德治在脱贫攻坚中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开展文明创建评选活动的一个缩影。板桥镇党委政府以乡村规划引领“三治融合”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带动符合乡村治理各项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签订《“庭院三包”承诺书》,组织开展“文明村”“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干净人家”“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创评活动,力促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良好乡风文明,不断完善社会文明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三治融合”的和谐新农村。

目前,板桥镇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21户33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5.87%降为0。板桥镇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省级园林城镇”“省级卫生乡镇”“曲靖市2018年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五星级市级文明小城镇”等荣誉称号。(毛虹 李乔良 周叶秀) 

分享到:
(责编:木胜玉、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