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以“三鏈驅動”建強科技小院集群打造洱海流域綠色轉型科創策源地

2022年,大理州打響“洱海科技大會戰”,助力洱海保護治理和流域產業綠色轉型。三年來,通過不斷強化“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小院集群化布局,通過構建組織協同鏈、賦能創新鏈、實踐增值鏈,科技小院實現從0到1、從1到18的突破,形成了以面源污染防控、綠色高值農業和鄉村振興為核心的3個科技小院集群,累計開展科研合作項目40余個,創制具有增產增效與環境減排協同的綠色智能肥料15個,創新主要作物綠色生態生產技術10余項,構建作物周年綠色高值模式6個,為洱海流域生態增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政府搭台 院士領銜
構建科技小院集群組織“協同鏈”
建立“政府出題、小院答題、多方助題”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科研力量與地方需求精准對接、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堅持校地協同,強化統籌協調“聚勢”。與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聯合共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聘請中國工程院張福鎖院士為大理州綠色發展首席顧問,並擔任研究院院長。研究院下設5個中心,依托張福鎖院士團隊組建管理運行團隊,全面負責科研項目的統籌規劃、組織實施、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統籌推進“N”個科技小院的建設、管理及運行,形成了“1+5+N”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研究院先后獲得中宣部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民盟中央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大理)基地等10余項產學研基地授牌。
堅持目標協同,強化問題導向“聚焦”。聚焦洱海水質保衛戰,建立面源污染精控、綠色防控、高原遙感、洱海環保與有機循環4個科技小院,著力破解洱海入湖污染來源不清、貢獻不明難題。聚焦洱海流域高值農業攻堅戰,建立綠色高值種植、雲天化綠色智能肥料、大理煙草、洱海水稻、蔬菜(古生村、大庄)、巍山檸檬、賓川果蔬、蘭桂騏綠色數智農業產業、賓川數字水肥10個科技小院,著力破解流域種植體系綠色不高值、高值不綠色的難題。聚焦洱海流域鄉村振興陣地戰,建立大理古生村、鄉愁農文旅、洱海人文、數商興農4個科技小院,著力破解洱海保護與農民增收協同難題。
堅持資源協同,強化智庫建設“聚能”。打造高端智庫,組建“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指導專家團隊,採取“雙聘制”引進來自全國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500余名高端科技人才,構建起“多學科交叉、多院校聯合、多主體融合”的技術應用落地新模式,為科技小院集群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打造國際智庫,建立洱海國際合作專家庫,吸納62位國際頂級專家、資深教授、青年教授入庫,覆蓋全球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氣候變化、環境監測等領域。通過舉辦洱海論壇、專家講座等方式,引入國際智力為科技小院集群所用,推動發達國家經驗與技術在洱海流域創新應用。
集群發力 會戰洱海
構建科技小院集群賦能“創新鏈”
發揮科技小院集群學科優勢互補、團隊聯合攻關、技術一體化落地的優勢,開展洱海保護、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系統創新。
創新面源污染防控路徑,助力洱海保護。結合洱海入湖污染來源不清、貢獻不明等共性問題,選取古生片區4.8平方公裡作為主戰場,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系統解析、精准防控、生態治理”試驗示范,構建源頭排放—輸移—入湖全過程的“六縱七橫”監測體系,建成源頭減量—過程攔截—生態循環“三道防線”防控體系,實現精准監測關鍵點位水質水量、精准識別面源污染時空特征、精准解析入湖污染負荷、精准開展過程攔截淨化、精准實施生態循環治理“五個精准”,全面打通從入湖口監測到地塊分類管理的全鏈條路徑。2024年,古生片區稻季削減總氮24.0%、總磷53.2%。
創新農業綠色高值路徑,助力農民增收。結合洱海流域土壤、氣候等區域特征,以“水環境閾值”為紅線、“周年畝產值超萬元”為核心指標,選取油菜、水稻、玉米、萵筍、蠶豆等作物開展多項種植試驗,集成種、水、肥、藥、膜、機六大技術,分類分區制定生態種植技術規程及氮磷施用限量標准,研發綠色智能肥,建立養分智慧管控體系,構建“水稻+油菜(食用菌)”“煙草+鮮食玉米+油菜薹”一年三熟、“萵筍—鮮食玉米”周年蔬菜等綠色高值輪作模式。2022至2024年,在洱海流域累計推廣11萬畝,作物每季畝均降本增收600—2000元,減少氮磷排放60余噸。
創新農文旅商融合路徑,助力鄉村振興。結合洱海流域生態、人文等資源優勢,系統梳理流域歷史文化、生態文化、農耕文化、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等現狀,編制鄉愁小院規劃設計方案,策劃稻米文化節、稻米美食節、豐收節集市、油菜花文化旅游節等創意活動,孵化“蒼洱留香”“巍山檸檬”等生態農產品品牌,開發“種植基地+科技小院+生態廊道”游覽路線,研發“古生農家宴”白族特色美食菜譜,搭建“雲品出滇”數商興農應用平台,全面推動鄉村資源配置優化升級,創造出集觀光游覽、文化沉浸、農事活動參與、農產品購買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全新體驗。
拓展延伸 豐富載體
構建科技小院集群實踐“增值鏈”
立足科技小院扎根農村的實際,創新“科技小院集群+”聯結載體,持續放大“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三大功能。
增維度,打造人才培養“孵化營”。推廣“研究生常駐+專家定期指導”培養模式,每年常駐科技小院的專家和學生達140余名,研究生駐村超過300天,實現從科研者到“協同創新者”、從學生到“新農科人才”的轉變,古生村科技小院被列為教育部“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試點單位。推行“數字商業+新農人培養”模式,通過開展新農人培訓、科學論壇等方式,培養既懂前端科研、技術推廣,又能使用互聯網等技術進行后端銷售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探索“科技小院+本土人才”培養模式,聘請“土專家”或“田秀才”擔任科技小院技術顧問,構建高校科研團隊與地方實踐經驗互補的智力支持體系。
增能級,打造科技創新“新場景”。組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產業聯盟,圍繞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匯聚雲天化集團、雲南農坤集團、雲南省煙草公司、上海蘭桂騏、拼多多等14家企業的產業優勢與技術儲備,為科技小院集群提供貫通研發、孵化、轉化等關鍵鏈條的科研場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構建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探索將“商”融入科技小院發展后端,利用數字技術整合農產品生產、銷售與市場反饋,通過篩選全國各地科技小院優質農產品,直接對接電商平台,推動農產品產銷銜接與品牌升級,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協助全國20余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觸網”,成為“全國科技小院協作網”的活動基地和大本營。
增節點,打造社會服務“樞紐站”。健全科技小院黨建體系,採取“高校教師+村民+學生”模式共建黨支部、婦女聯合會,組織開展“田野思政課堂”、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志願服務等活動,覆蓋政策法規、綠色種植技術、民宿經營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被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示范性團隊。建立“科技小院+村集體+企業+農戶”四方協同機制,小院師生主動深入田間地頭、工廠企業,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開展服務實踐,將企業和農戶的生產問題直接轉換為科研問題,推動“技術開發—試驗示范—商業轉化”閉環運行。(張翔 楊艷菊)
來源:大理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