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曲水鎮:小小黑溜豬 “拱”出增收致富路

在普洱市江城縣曲水鎮的山林間,活躍著一群特殊的“小黑影”——黑溜豬。這種本地俗稱“冬瓜豬”,又稱“雙月豬”的特色豬種,因其體型嬌小、通體烏黑、習慣在山林間自由放養而得名。黑溜豬養殖周期短,一般三四個月即可出欄,以其皮薄、肉嫩、味美、品種純正而聞名,被譽為“山林間溜達的黑珍珠”。
作為滇南小耳朵豬的一個細分品種,黑溜豬體型小巧,成年豬身長僅在80至120公分之間,具有毛色烏黑、骨骼纖細、體態嬌小、耳朵尖挺的特點。除了野性較強,其肉質細膩、品質上乘,營養價值尤為突出。
放養成就好肉質
“要想黑溜豬的肉質好,一定要放養!”皮膚黝黑的哈尼族漢子楊江華語氣篤定地強調。黑溜豬耐粗飼、抗逆性強,而曲水鎮得天獨厚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資源,為放養提供了絕佳環境。林間隨處可見的芭蕉、玉米,以及野板栗、生態茶園中的野果,不僅保障了豬飼料的天然來源,也為黑溜豬的穩定繁衍提供了堅實后盾。
科學養殖保品質
擁有多年養殖經驗的楊江華介紹道:“養殖戶普遍飼養10頭左右的能繁母豬。正常情況下,每頭母豬年均可產仔14頭,精心管理下可達20頭。為確保品種純正和肉質不變,每戶還會專門飼養一頭黑溜豬種公豬。因為一旦與白豬雜交,品種和肉質都會退化。” 他補充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此外,母豬在山林放養時,有時也會與野豬自然雜交。”作為當地的致富能手,楊江華不僅養殖著20多頭能繁母豬,還經營著近600畝生態茶園。其出產的茶葉品質卓越,在各類斗茶大賽中屢獲殊榮,遠近聞名。
合作共贏促發展
“過去養殖以散戶為主,規模小,銷路也窄,后來大家商議成立了合作社,互相交流經驗,統一定價,共享市場信息。” 楊江華回憶說。合作社模式帶來了顯著變化:市場價格趨於穩定,銷售渠道日益多元。同時,農業技術人員的定期指導,覆蓋了疫病防控、養殖技術和疾病治療等關鍵環節,極大提振了養殖戶的信心。
2024年,曲水鎮黑溜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會員14戶,覆蓋綠滿村、高山村、龍塘村三個相鄰村落,共養殖能繁母豬200頭,年出產仔豬約3000頭。看到良好的發展前景,今年又有8戶附近村民加入養殖行列,新增能繁母豬100頭。按當前市場行情,每頭仔豬售價可達500至600元,整個合作社年銷售額預計突破200萬元。
前景廣闊需求旺
隨著養殖規模持續擴大,為提升產品品質、拓寬銷路,合作社積極利用哈尼節、邊境貿易交流會等活動推廣黑溜豬。加之相鄰的綠春縣及本地哈尼族群眾在清明節、火把節等重要節慶素有宰殺“雙月豬”(即黑溜豬)的習俗,市場對黑溜豬的需求量激增,目前產品已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這些小小的“山林黑珍珠”,正實實在在為曲水鎮的鄉親們“拱”出了一條增收致富路。(付紅秋)
來源:江城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