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縣勐烈鎮:
發展“小花糯”產業 助農增收保就業

春潮涌動,萬物競發,普洱市江城縣勐烈鎮江邊村的“小花糯”迎來豐收。田間地頭,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農戶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近年來,江邊村立足資源優勢,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推行“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輪種,改善產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的現狀,採取“公司+黨總支+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小花糯種植規模化、標准化,實現畝產增收20%以上。
黨建引領抓落實。鎮黨委、政府,村“兩委”班子多次開會研究,認為江邊村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充足,交通條件便利,種植“小花糯”極具優勢,決定搶抓機遇,把發展“小花糯”種植產業作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過全面營造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的真抓實干氛圍,堅定不移地推行種植“小花糯”。
科技賦能提效益。確定方案后,村“兩委”班子、農業和技術發展中心農技人員動員群眾種植、扎根田間地頭落實地塊,運用“村黨總支+村民土地連片合作”的運作模式,重點在江邊村半坡村民小組大規模推廣“小花糯”種植。定期不定期到村、組開展冬農種植技術培訓,農技人員上門“手把手”教播種、施肥、病虫防治等每個關鍵環節。並爭取農業補貼、低息貸款等政策支持,通過共享種植技術、市場信息等資源,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示范帶動促發展。項目引進后,帶動百姓種植是關鍵。勐烈鎮充分利用發掘鄉村發展“能人”、產業“大戶”的優勢,鼓勵引導種植大戶帶頭種植,推動“小花糯”產業落地生根。
孫文玲作為江邊村種植大戶,近年來先后帶動發展燈籠果、雪茄煙等產業,她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號召,率先垂范,試種了25畝“小花糯”,一個季度產值約為5萬余元,有了好的開始,孫文玲對“小花糯”種植充滿信心,截至目前,孫文玲夫婦共種植“小花糯”130畝,一年種三季,預計純收入達40余萬元。周邊的老百姓看見收益不錯,也跟著種起來,預計全年累計帶動種植“小花糯”1000余畝,產量達1200余噸,帶動農戶100余戶。
就地就業助增收。種植“小花糯”玉米,不僅增加種植戶收入,帶動了當地產業和經濟發展,還為村民創造了家門口務工增收的機會,帶動周邊群眾實現穩定務工與“家門口” 就業,務工人員年均收入增加3萬余元,有效拓寬了群眾就業增收渠道。
“以前打工還得外出,現在可以在家門口務工,每天有120元的工資。我家把閑置的10畝土地也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小花糯’,每年租金有10000余元,家裡的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生活也越來越好。”村民孫富強開心地說道。
一粒“小花糯”,種出鄉村振興好“豐”景。下一步,勐烈鎮將充分發揮黨建“引擎”作用,深度挖掘資源、凝聚各方合力,全力打響“小花糯” 品牌,做強“小花糯”經濟,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科技支撐、促農增收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馮雪 林麗娟)
來源:江城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