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寶藏鎮:
香椿佛手長短合種 探索“立體農業”新路徑

近年來,寶藏鎮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通過創新農業種植模式,讓香椿與佛手的長短合種模式成為農業發展的亮點,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長短合種 土地生金有“巧思”
為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拉祜農場公司在寶藏鎮良馬河村布麻新寨村民小組佛手基地套種香椿1500余畝,積極探索“長短合種”的“立體生態套種”模式,為特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椿生長周期短,四季紅油椿更是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都能產出鮮嫩的香椿芽,在椿樹封尖之后,每隔10天至13天即可採摘一次,當年種、當年收,可快速回籠資金﹔佛手作為一種中藥材,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雖然是多年生植物,3年挂果,但盛產期長達20年,收益穩定。通過創新採用“短期+長期”的作物套種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和時間差,讓土地四季無閑田,在不同階段都能產生效益,真正實現“一地生多金”。
以短養長 土地增值有新路
短周期撬動高收益,小嫩芽長成“致富樹”。紅油香椿作為一種時令蔬菜,市場需求旺盛,價格較高,又屬於“短、平、快”的農業項目,從栽種到產椿芽僅需4個月。良馬河村得益於地理氣候條件的優勢,拉祜農場的千畝露天香椿林泛起片片絳紅,作為“樹上蔬菜”,這裡的香椿芽肥嫩多汁、香氣濃郁,深受消費者喜愛。而香椿的採摘周期是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正好避開了常規香椿上市時間,更是在市場上佔據了優勢。2024年,基地裡種植了1500余畝香椿,10月份至今產量達18噸,最高時賣出140元/公斤,總產值約90萬元,“紅芽經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核引擎”。
2023年7月,拉祜農場種植基地裡引種的雲南滇佛手共計19萬株,藥用價值高,可加工為藥膳、精油、香包等產品。基地負責人李進正與工友們一起忙著除草養護,為今年5月份佛手的豐收做准備。據李進介紹,4月中下旬採完香椿,緊接著根據佛手的開花及挂果情況,4月底就可以開始陸續進行佛手的採收,預計2025年可以採收7-8萬株,產量約200余噸。這種“以短促養、以短養長”的套種模式,既保障農戶通過香椿獲得短期收益,又筑牢長期致富根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立體農業 聯農帶農謀振興
就近就地就業,聯農帶農穩增收。採收香椿期間,根據市場價格,基地將工人採摘的香椿以每公斤8-10元不等的價格進行計件結算。當天“採、收、結”的用工模式,既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讓他們的“錢袋子”鼓鼓的,又保証了香椿從樹上到桌上的品質。據統計,10月至今,基地共帶動800余戶農戶,戶均年增收達1.5萬元﹔基地長期聘請40名工人參與香椿、佛手的種植管護,工資以每畝550元/年的標准發放,讓他們“足不出村”也能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立體農業”獨特的種植方式打破了傳統農業的季節限制,讓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了種植反季香椿的行列當中。基地創新採用“企業賦能+農戶參與”的運作模式,前期由企業供應優質種苗,中期派遣農技專家駐點指導,后期實行“訂單式保底收購”,形成“種前低成本、種中有護航、收后穩收益”的閉環生態。這種“科技農業+契約合作”的模式不僅讓農戶吃下“定心丸”,更帶動村民的發展積極性,帶動農戶增收。目前,已有農戶意向發展種植香椿300畝,企業則通過標准化品控掌握市場話語權,真正實現“一芽生三葉,三方共繁榮”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香椿與佛手的互補種植實現“短平快+長效穩”的收益效果,不僅為寶藏鎮的農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更是一條“特色農業+就業增收+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路徑。未來,寶藏鎮將繼續以產業振興為抓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方婭 張如祺)
來源:江城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