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窯址博物館傳承千年歷史 紅塔區持續講述文物煥新故事

在紅塔區瓦窯村,有一座雲南發現最早、科學考古發掘最早的古代瓷窯——玉溪窯址。在經過一場全新的科技“洗禮”后,裡面塵封的文物寶藏“活”了起來,搖身一變為玉溪窯址博物館,自8月8日開館至今,每天將近有300余人到此打卡。
位於中心城區紅塔大道112號的玉溪窯址博物館,往上綠樹成蔭,往下河水環繞,古老的玉溪窯遺址就靜臥於此,微風拂過,綠葉沙沙作響。順著館內步道“進入”時空之門,瓦窯村制瓷先祖的生活場景,古時的燒瓷流程、銷售過程及通過青花瓷片紋路還原的部分新興洲十四景…… 一幅生動的古人制瓷賣瓷畫卷徐徐展開,步移景異,一次讓過去與未來夢幻聯動的“時光之旅”就此啟程。在保存較為完整的三號龍窯,不僅能看到窯址全貌,還能通過窯頭處的電子觸摸屏,360度查看極具玉溪青花瓷代表的上百種器物的細節展示。
游客謝莉說:“這裡環境很好,也非常優美。我回去會讓我的朋友來參觀,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青花瓷是怎麼燒制的。”
據了解,玉溪窯使用年代約為元末明初,於20世紀60年代被發現。科研人員對玉溪窯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古窯遺址4座,出土殘瓷器、殘窯具上萬件,瓷器以生活用具為主,有青瓷、青花瓷和少量醬釉瓷。2013年,國務院將玉溪窯址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溪窯址成為雲南全省唯一的陶瓷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悉,玉溪窯址博物館依托玉溪窯址保護利用項目提升改造而成,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歷時一年半完工,目前共展出展品296件,其中123件來自收藏家的捐贈和借展,主要分為“何以青花”“泥與火之歌”“青釉染青花”“穿越古今”四大展廳,完美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用科技為文物研究工作賦能,讓文物煥發新的光彩。
紅塔區文物管理所所長白光祥介紹:“窯址博物館在展覽形式上做了創新,改變了原來圖文展板的形式,更多地引入了一些多媒體,還有觀眾互動的裝置在裡邊,讓這個窯址 更具有可視性。下一步,我們計劃與旅行社、研學團隊及教體部門融合,推出研學旅游,讓玉溪窯、玉溪青花文物活起來。”
據白光祥介紹,紅塔區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為進一步規范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傳承,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紅塔區近年來持續開展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和玉溪窯址一樣走出高閣的文物建筑越來越多,郭家宅、王家宅、郭氏宗祠、李家大院、鄭氏舊居、文興祥商號舊址、排山鳳凰觀、雷躍龍紀念館等,相繼“活化”后的它們,與人們“親密”接觸,在“逛展”中把玉溪歷史娓娓道來。(陳慶 李星星 沈興躍)
來源:紅塔融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