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黃牛”進“省城” 鄉村振興有“犇”頭

經過14個小時的長途運輸,一頭頭健壯的江城本地黃牛從勐烈鎮大寨村不遠千裡來到了“省城”。在雲南省昆明市多家“江城牧場”生鮮店 ,工作人員正在給這批新進“省城”的黃牛消毒殺菌。江城黃牛進“省城”意味著江城縣黃牛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模式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讓養殖黃牛的本地農戶“牛”了起來。
近年來,深藏在大山之中的江城縣勐烈鎮大寨村,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及傳統種養殖文化,通過發展本地黃牛生態養殖,拓寬了當地村民的增收之路。大寨村在養殖過程中遵循生態環保原則,天然生態養殖,產出的黃牛肉質鮮嫩、口感鮮美,富含多種營養物質,適合煎煮炸烤,深受市場青睞。
為進一步做深全產業鏈,讓江城黃牛能從田間到餐桌,位於勐烈鎮大寨村的江城縣綠創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利用資源優勢,認真研究市場需要,積極創新黃牛“進城”發展模式,進行黃牛肉制品的深度開發與加工,在向市場提供生鮮肉制品的基礎上,努力生產出牛肉醬、牛肉干、油浸牛肉等多樣化高品質的食品,打造自己的“黃牛”品牌,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我們公司在昆明首家生鮮店於2024年6月開設,為昆明消費者提供新鮮、優質的江城黃牛肉。截至目前,在昆明市盤龍區、五華區等地共開設‘江城牧場’生鮮店7家,到2024年底,預計達20家。公司與當地農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在做好自身發展的同時,為農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創造大量的創業就業機會,解決養殖以后的銷售問題,幫助農戶提高養殖效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負責人李思晨介紹道。
“大寨村自古就有養牛的歷史傳統,這幾年,我們村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加大政策扶持宣傳力度,積極推進‘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黃牛+保險+信貸’的帶動模式,助推黃牛產業規模發展。目前,大寨村成立了1個黃牛養殖合作社,全村黃牛存欄3900余頭。其中,能繁母牛1800余頭。”大寨村黨總支書記周志春說。
“能夠借著全鎮養牛的春風,我們是非常幸運和高興的,我們的牛越長越壯,銷路越來越廣,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養殖戶楊夸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據了解,“江城牧場”進“省城”開設生鮮店以來,日屠宰量為3頭,日營業額達4萬余元,其肉質品成功登上廣東、上海等大城市的商超貨架上,有定點銷售渠道,銷售無憂,公司年產值預計突破500萬余元。
下一步,勐烈鎮將整合更多優勢資源,繼續擴大黃牛養殖規模,力爭到2024年底,全鎮黃牛存欄、出欄均達到8600余頭,借著江城黃牛進“省城”的勢頭,抱團聯合打造江城黃牛品牌,加快江城黃牛走向全國的步伐,推進黃牛全產業鏈發展,深耕產品品質,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同時,採取“線上+線下”銷售方式,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著力把勐烈鎮打造成黃牛產業特色小鎮,助推鄉村振興。(馮雪/文 綜合整理/圖)
來源:江城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