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上半年雲南省全力保障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守牢保供底線 加快綠色發展

2024年08月10日08:56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牢保供底線 加快綠色發展

  發電增速居全國第1位,清潔能源佔比超9成全國領先,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突破4000萬千瓦,綠電支撐工業“新三樣”不斷壯大。

  今年以來,雲南省能源系統圍繞“3815”戰略發展目標,強力推進能源建設,新能源投產並網提速提效,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取得突破,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步伐加快,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能源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為全省經濟平穩運行作出重要貢獻。

  堅決扛牢責任

  能源保供有力有效

  面對復雜嚴峻的電力供應形勢,全省能源系統堅決扛牢能源保供首要責任,制定2024年全年及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方案,持續強化電力供需形勢監測分析和滾動研判,發揮省電力運行調度機制作用,採取系列保供措施,全力保障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持續強化電煤履約,推動火電增發穩發,上半年全省保障電煤供應1559萬噸,統調火電發電量268億千瓦時,火電“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堅持“能開全開,能開盡開”,持續加快新能源開發建設,全省新增開工新能源項目86個、裝機664萬千瓦,新增投產並網裝機672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414億千瓦時、增長81.6%,成為枯期電力供應最大增量。存煤蓄水處於高水平,為汛后電力保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水電發電量減少的情況下,雲南省持續強化水火風光多能聯合調度,多措並舉保障省內用電增長。全省發電量達1970億千瓦時、增長17.4%,發電增速居全國第1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6個百分點﹔全省用電量1304億千瓦時、增長14.2%,增速居南方區域第一、全國第二。上半年,全省交易電量982億千瓦時、增長22.3%。

  “今年以來,雲南省發用電量增長強勁,新能源建設步伐加快,電力供應能力明顯提升,能源發展持續向好,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能源建設集團雲南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瑾表示。

  托巴水電站機組投產發電,富民、祿豐抽水蓄能電站全面開工,500千伏光輝輸變電工程、鎮榮甲線遷改工程等5個項目建成投產,紅河電廠擴建工程加快建設,楚雄永仁30萬千瓦/60萬千瓦時獨立儲能示范項目開工建設……一系列重大能源項目加速推進,為扛牢能源保供責任提供支撐。大項目帶動大投資,上半年,全省能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8.8%,拉動工業、全省投資分別增長4.3、1.1個百分點。

  擴大綠色優勢

  撬動發展新動能

  7月初,隨著瀾滄江上游托巴水電站3號機組投入運行,雲南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23億千瓦,裝機規模居全國第1位,佔全省總裝機比重超過90%,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這一重要裡程碑標志著雲南省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和綠色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雲南是綠色能源大省,綠色能源可開發總量2億千瓦,約佔全國的20%。多年來,雲南省抓住綠色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綠色能源強省和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水電開發持續推進,風電、光伏開發全面提速。目前,雲南水電裝機規模躍居全國第2位,全國排名前10位的水電站有6座在雲南,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突破4000萬千瓦,成為僅次於水電的第二大電源。

  “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拉動工業增長2.6個百分點,能源對全省穩增長的牽引支撐作用持續增強。”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表現在電力工業“快進”、煤炭工業“穩進”、油氣供應平穩。

  值得一提的是,“綠電+先進制造業”融合步伐加快,推動工業“新三樣”不斷發展壯大。電解鋁、綠色硅、新能源電池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39%、27.5%、78.8%,推動產業分別增長23.9%、19.6%、26.6%。

  當前,主汛期瀾滄江、金沙江來水偏豐,水電發電量大幅增長,全省電力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預計下半年電力供需總體平衡,但隨著雲南省重點項目加速落地,省內用電需求持續攀升,今冬明春保供電形勢依然面臨挑戰。

  陳瑾認為,做好電力保供,要牢牢抓住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這個總抓手,一方面,加快新能源建設,並確保煤電項目按期投產、持續提升枯水期電力供應能力,加快主干電網建設,持續提升電網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另一方面,提升負荷側主動響應能力,推進電化學儲能建設,開展現有煤電靈活性改造,發揮水電蓄能調節作用,進一步提升“源網荷儲”協調互動水平。

  下一步,全省能源系統將繼續加快推進電源項目建設,確保全年新增新能源投產並網1600萬千瓦,托巴水電站年內全部機組投產發電,確保紅河電廠新增煤電項目2025年一季度投產,持續夯實能源電力保供基礎。同時,將統籌汛末蓄能和用電需求,精准研判供需形勢,持續優化水火風光聯合調度和西電東送計劃,守牢不發生拉閘限電底線,堅決保障能源電力供應安全,全力支撐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者 段曉瑞)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