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與保山會真樓

徐霞客旅游路線圖
霞客行之江山多嬌·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在保山這座千年古城裡,不能不提會真樓。會真樓藏身於太保山玉皇閣古建筑群的北側,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整個小院是獨立的,圓形卷筒式的院門向南直對著玉皇閣的北山牆。若不是用心尋找,定然不會被發現。但就是這座小樓,使隆陽的永昌文化首次揭開面紗,而能夠使小樓牽動隆陽文化史的文化名人就是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縣)人,生於萬歷十四年(公元1587年),他出生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祖上曾做過官,傳下了一定的田產家業。徐霞客生活的時代正值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當時世風日下,官場腐敗,政治混亂,因此他無心仕途,仰慕古代聖賢縱情山水、比照風物的豁達自在,早早立志要遍游祖國的名川大山。
在徐霞客22歲那年,他從家鄉的勝水橋頭登船出航,此后在他30多年的游歷生涯中,他一路艱辛,風餐露宿,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如果以現今的行政區劃來看,他共到了雲南省等21個省(市)、自治區。在一定意義上,徐霞客也許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俠客”,隻不過別的俠客是仗劍而行,他是背負著文房四寶而行,他這才是真正的“闖蕩天涯”。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年過半百的徐霞客從永昌古道上走進了今保山隆陽的地界。從他長期長途跋涉和風餐露宿的經歷,以及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時疾病纏身“雙足俱廢”的“病歷”,並由雲南麗江木知府派人用轎子送回家鄉的情況來推斷,他來到隆陽時的身體狀況已經不是太好,他的旅游考察事業已經接近了尾聲。
這一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日,一個春光燦爛的日子,徐霞客從今天大理州永平縣杉陽鎮的地界到達霽虹橋,隨后進入今天的隆陽地界平坡村。四月十二日,徐霞客從磨盤石西南出發,經過蒲滿哨往西向高黎貢山山脊而去,到了高黎貢山的分水關,關東水下潞江,關西水入龍川江。過了山脊便望騰沖而去,離開了今隆陽區的地界前往今騰沖界地,並於五月二十一日從橄欖坡,經過茶房、竹笆鋪、太平鋪、新安哨、分水嶺,返回隆陽地界。七月三十日,徐霞客在羊邑吃過早餐后,經過落水寨、獅麓、五馬等地,走向了今昌寧縣的地界。
徐霞客前后共在隆陽區境域內度過了84天的時間,游歷了現在水寨、板橋、蘭城、漢庄鎮、蒲縹、潞江等近20個鄉鎮(街道)地域內的村落、景點。從徐霞客進入隆陽境域到離開隆陽境域,徐霞客在隆陽境內的主要游歷路線共有六條,即水寨之行、潞江之行、丙麻之行、金雞之行、芒寬之行,最后是離開隆陽之行。
徐霞客在隆陽境內的旅游考察,無論是從地理科學、自然生命科學、人文歷史科學,還是游記文學方面都獲得了杰出的成果。他對所到之處的地質地貌、地熱資源進行了實地走訪考察,糾正了此前一些史地書籍對隆陽境內山水的錯誤記載。另外,徐霞客在隆陽期間,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景觀深入細致地考察,對一些民風民俗做了“原生態”的記載。
作為一座古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隆陽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像一位美得厚重、美得多情的豐腴美人。在徐霞客的日記中,他就隆陽的風景、人文和交游生活記載了32000多字,這些文獻資料就是徐霞客為隆陽做出的最早的“旅游推介”,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
就在徐霞客駐足保山歷史文化名城380多年后,我編輯了一本《勝境隆陽——徐霞客隆陽游記解讀》,書中詳細解讀了徐霞客在隆陽的六條游歷路線。在編輯這本書時,我再次被會真樓深深吸引:會真樓,因為供奉天、地、水等“諸真天師之像”而得名,但真正帶給這座小樓靈光的卻不是這些天師菩薩,而是徐霞客。
徐霞客來到保山城之后,結交了當地的文化名士閃人望兄弟,這是一對回族兄弟,因此徐霞客在保山期間交往最多的也是回族人士。究其原因,是因為閃氏兄弟的祖父是杭州府海寧人,從大的角度,徐霞客和他們是“老鄉”。徐霞客到保山城之后,被安排下榻的居所就是會真樓。
會真樓從此有福了。
徐霞客前后共在會真樓落腳30多天,直到后期才搬到了文化名士劉北有的書館居住,因此會真樓是徐霞客在保山下榻時間最長的地方。現在翻開徐霞客游隆陽的這段日記,就會發現有太多的“坐會真樓”“憩會真樓”“返會真樓”等記載。會真樓,因為徐霞客在此寫下《永昌志略》和《游永日記》等文稿而躋身進了隆陽文化史。
徐霞客在會真樓進行的一項重要事務就是撰寫游記。霽虹橋、水寨、雲瑞石花洞、高黎貢山石城等一系列的隆陽山水風光,便從徐霞客的筆下流到了紙上。因為徐霞客在會真樓撰寫的這些兼有文學性和學術性的日記,我們有機會看到了一個380多年前的鮮活隆陽。
徐霞客走了,會真樓還在,現存的建筑是后世維修后保存下來的。根據史志記載,1987年曾經在這裡舉辦過一次名為《徐霞客永昌之行》的展覽,展覽以徐霞客在保山考察行蹤為線索,以版面為基本形式通過圖片、照片、文字說明,集中展示了徐霞客考察保山的山川地理、風光名勝和風土人情的史跡。
太保山玉皇閣古建筑群在2014年時經歷了一次大修繕,會真樓是拆除重修的。我當時因為參與此項工作,多次到達施工現場參與推進修繕工作。站在會真樓的小門前,我俯瞰保山城市建設,感覺到腳下的這座千年古城,正在被時代濃墨重彩,一幅壯麗的千秋畫卷正在形成,而且一天美過一天,日勝一日。
近年來,很多徐霞客曾經游歷過的地方都在申報“徐霞客游線標志地”,我想徐霞客曾經游歷過84天的隆陽完全有資格申報這個榮譽稱號,並且必須爭取來。否則,我們愧對把最精彩的文字描述留給隆陽大地的徐霞客老先生,保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應該有徐霞客腳步的回音,因為這是一種探索精神的回音。
現在,會真樓小院門口上方的花架上爬滿了常春藤,刻著“會真樓”三個字的石匾也隱匿於藤葉之中,使這一凝留著徐霞客探究精神的精神寓所顯得“深藏不露”,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健忘了會真樓。
在會真樓,我想象出的徐霞客是孤獨的,孤獨的腳步卻承載著他不畏艱苦、勇於實踐的科考精神。在奇山勝水之間,徐霞客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擲地有聲的,因此他能踏遍青山成大道,終成一代“游聖”。
在會真樓,我們或許應該加挂一塊“徐霞客研究會保山分會”的牌子,匯集學界精英,爭取把徐霞客在隆陽乃至在保山的這段歷史文化開發利用起來。(劉義馬)
來源:保山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