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之源看保護
雲南大理:護生態和諧 迎綠水青山裡的新生活

人民網大理2月3日電 (蔡樹菁)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西湖生態搬遷安置點內,一戶三層樓高的白族民居坐落在一排排青瓦白牆的建筑中,那是中登村村民李利平和妻子杜全利開的民宿。今年春節期間,隨著大理旅游市場的火熱,他們家的民宿也迎來了剛開業不久以來的第一波人潮。
李利平一家是第一批搬遷到西湖生態搬遷安置點的村民,他原先居住在西湖附近。西湖距大理古城四十多公裡,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每年入注洱海約13%的地表水源,也是洱海的重要補給水源湖泊之一,同時,因其生態系統多樣,許多越冬鳥類選擇冬季在此棲息。
洱源縣西湖生態搬遷安置點。洱源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六年前,為了保護西湖水質,洱源縣啟動了西湖生態搬遷安置項目,地處西湖6村7島水域內的中登村被列為首批搬遷重點村。
“以前在島上生活,每隔10到15年就要抬起房架,填土重建房子,每次重建都要花上20萬元左右。”談及樂意搬遷的原因,李利平表示,一方面是響應保護洱海,另一方面是在島上居住反復建房影響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現在可以“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享受”。
據了解,西湖生態搬遷安置項目規劃了4個集中安置點,用地705畝,其中西湖中登、東登、清水塘、南登、海塘和溫水橋下實施整體搬遷,搬遷約722戶3450人。目前,中登村127戶和東登、清水塘21戶共148戶已搬遷入住。
先“安居”再“樂業”,既要讓村民搬得出、住得穩,還要能致富。洱源縣西湖生態搬遷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明華介紹,除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右所鎮還正在因地制宜,依托西湖風景區打造特色旅游型小鎮。西湖搬遷安置點也在按照特色小鎮進行布局和建設,突出白族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業、服務業、小飲食業,力爭把西湖搬遷村落建成美麗生態宜居村的同時,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這裡,為今后做好鄉村旅游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據了解,近年來,洱源縣積極推動洱海源頭高水平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系統治湖、科學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持續深化,洱海源頭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成效不斷突顯。如今走進洱源,已是一幅“人在景中、景在綠中、綠在城中”的生態畫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