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曲靖師宗

電力助推雲南師宗經濟社會發展

2021年12月29日11:1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了解磚廠改造用電需求。
了解磚廠改造用電需求。

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是一座擁有厚重歷史底蘊和濃郁民族文化的縣城,隨著供電設施不斷完善,電力持續助推師宗縣社會經濟發展。

“邊鄉”漢子的“果富夢”

高良鄉距師宗縣城八十多公裡,屬於當地最邊遠的鄉鎮。這個總人口不足3萬的“邊鄉”,僅壯族、苗族、瑤族、彝族等四個少數民族人口就佔了73.1%。

隆冬,低熱河谷槽區的地理優勢讓這裡找不到冷的感覺。在距離集鎮數公裡外的公路旁,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數十名工人正忙著給沃柑、橙子清洗、包裝。

廠區外,一輛輛剛從果園滿載而歸和裝好水果將遠行的車分行左右、絡繹不絕。

“靠著這果子,我今年有40多萬元的營收。”48歲的老板宋在明謙虛和藹。但每每談及自己的事業,卻總是禁不住心中的激動。

宋在明的公司成立於5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租種了一千六百多畝熱帶水果。經過5年的培育,今年剛剛挂果採摘。

讓宋在明驚喜的是,果園一營業,就撞了個“開門紅”。除了昆明、曲靖等省內市場,上海、廣東、貴州、廣西等地的水果經銷商亦慕名前來下訂單。

“看當下果樹的長勢,明年的果子會更多,質量也會更好。”宋在明預估,到了明年,他的果園營業收入就可能上百萬元。后年將達300多萬元,純利潤就可能破百萬元。為此,他正忙著規劃開拓北京市場,“讓首都人民也嘗嘗咱這山溝裡的甜果!”

“要想果子長得好,電力保障第一條。”長期沉浸在民歌風俗中的宋在明,所說話語常有一種民歌式的優美。而供電部門對其公司的供電服務保障,也恰似民歌:“悉心環繞、無處不到”。

宋在明租種的一千六百多畝果園,有一半多位於山腰,需要抽水灌溉,每年農歷二月至七月的五個多月裡,每星期就要抽一次水。其從果園採摘來的水果,被成噸地放入洗果分揀生產線。大批量的果子放進生產線后,出來的就是已洗淨、烘干,並按大小質量分裝好的成框果子。“這條生產線有十多個出口,也就是說,果子可以按大小、質量分為十多類。分類越精細,市場越歡迎。”宋在明說,此外,他還建有容量分別為2800多立方和900立方的兩個冷庫。

為保障用電,師宗供電局幫助宋在明在三個果園共安裝了3台用於抽水的變壓器,在廠區安裝了一台容量250千伏安的變壓器。電力工人定期不定期到抽水點和廠區進行用電指導幫扶,但凡接到宋在明的電話,都會及時安排人員趕到現場,幫助解決問題。

瑤家女子的“苦”與“甜”

在高良鄉高良村,盧玉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跡”。這個51歲的瑤家女子,憑借著一手好織藝,每年生產民族服裝七百多套,年均創收40多萬元。

10年前,盧玉蘭花了30萬元,在村裡蓋起了總面積四百多平米的二層樓房﹔6年前,她花了40萬元,在高良街道上為女兒買了3層樓的2個鋪面﹔前年,19萬買了一輛越野車和一輛面包車﹔3年前,她肚子裡長了個瘤子,醫生預估要18萬元才能醫治好,她當天就從銀行取出20萬元交到醫院……

面對今日的光景,誰都不會料到曾經的盧玉蘭,是一個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窮苦人。25年前,因遭遇家庭變故,盧玉蘭從文山州廣南縣的婆家,帶著年幼的兒子和女兒回到高良娘家。因在家發展無望,26歲的她毅然帶著兒女,北上北京打工。白天,她在工地上搬磚、挑沙灰供兒女讀書﹔孩子放學后,娘兒三人撿拾紙板和建筑棄料,到廢品收購站賣完才回去。

從“窮女子”到“有錢人”的逆襲,盧玉蘭靠的是奮斗,同樣,也靠著村裡的電力。盧玉蘭說,在去北京打工前,她就從事過民族服飾制作,當時用的是腳踏縫紉機,效率低、工序多,一個月下來織不出幾件。沒有充足的貨源,就沒有充足的市場,在村裡做了幾年衣服后,盧玉蘭不得已外出打工。

在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師宗供電局把滿足少數民族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要作為工作重點。近十年來,供電部門在五龍、高良、龍慶等民族地區投入資金1.18億元,建設10千伏線路234.25公裡,增加變壓器246台、容量25275千伏安,徹底改變了各村各寨的用電狀況。

因腳踏縫紉機效率低而離鄉的盧玉蘭,隨村裡供電狀況的改變再次回到村裡。買來電動縫紉機后,她的事業蒸蒸日上,如今雖年過五旬,且經歷過大病折磨,但她仍操持著5台縫紉機的紡織伙計。“有了充足的電力,一切都省事。”盧玉蘭說。

邊境小鎮的“劣勢”與“優勢”

從師宗縣城往西三十多公裡處,者黑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這個位於師宗、瀘西、陸良三縣交界處的村落,人均耕地不足0.5畝。人多地少的劣勢,讓者黑人一度受夠了窮。

55歲的村黨總支副書記楊剛在村委會整整干了25年,親歷和見証著五十多年來村裡的奮斗和變遷。

當年的不少家庭,早年連包谷飯都吃不上。一日兩餐的主食裡,經常摻雜有蘿卜、野菜。彼時,衡量一個人富裕與否,就看過年的時候能不能買上件新衣服。楊剛18歲前從沒穿過襪子,整個冬天都在穿塑料底布鞋。

就是這個因地少而貧窮的村庄,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卻因地少而激發著村民的經商激情。曾經的劣勢,正轉變為驅動發展的優勢。村裡的櫻花大街兩旁,林立著五金、電器、家具、服裝等商鋪三百多家,平均每個圩日的交易量達2000多萬元。

在者黑集鎮上,33歲的女子毛林念開的賓館賓客爆滿,一個人一月就穩賺2萬多元﹔史老喬開辦的磚廠生意火熱,年均營收1500多萬元,僅利潤就達300多萬元……

優越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外地商人紛至沓來。常年經營蔬菜生意的呈貢老板董建平和王小龍,在村裡投了300多萬元,租地種菜。種植的240畝各類蔬菜遠銷廣州、深圳,年均營收400多萬元。

村民經濟發展的背后,是電力的發展。參加過歷次電網改造得楊剛說,者黑村最早通電是上世紀70年代,一條10千伏線路從35千伏小哨變電站出線,穿過三十多公裡,與村裡一台容量50千伏安的變壓器連接,就這台變壓器,為全村一千二百多戶人家提供電源。全村每家每戶最多隻能點15瓦的燈泡,村委會專門組織人員抽樣檢查,發現燈泡超過15瓦的就要罰款。

隨著村裡經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電力設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下,村裡僅僅公變就有10台,總容量2035千伏安。

在村裡發展經濟的每一項重要舉措中,電力都扮演著“重頭戲”的角色。楊剛還記得,在推進櫻花大街建設改造時,供電局提前就介入了解用電需求,建設過程中,供電局員工董學全帶著30多人的施工隊伍,緊鑼密鼓地推進相關電力建設,為整個大街的建設和后續運維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杜明彥、王瑛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