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银发港湾课堂”守护老人数字生活

“陌生链接不点、可疑来电不信、个人信息不泄——这‘三不原则’,现在我记牢啦!”在中国建设银行昆明城北支行的“银发港湾课堂”上,75岁的李爷爷举着笔记本念出刚学到的消保口诀,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与此同时,在中国建设银行昆明城西支行的课堂里,72岁的张奶奶正兴奋地向邻座展示刚用“滇医通”挂到的专家号:“不用再凌晨去排队啦!”
作为中国建设银行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特色公益项目,“银发港湾课堂”通过“数字工具教学”与“风险防范教育”双管齐下,帮助银发族既融入数字时代,又筑牢消费安全防线,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全、便捷。
中国建设银行昆明篆塘支行开展“银发港湾课堂”。
数字赋能:从“不敢碰”到“离不开”
“大家看,微信支付要设置手势密码,指纹解锁比数字密码更安全!”在中国建设银行昆明高新支行的课堂上,讲师放大屏幕演示操作步骤,老人们边记笔记边操作,手边还放着银行派发的操作指南。
中国建设银行昆明各支行针对老年人日常需求,将微信打车、医院挂号、旅行预订、地图导航等实用应用作为教学重点。讲师们创新教学方法,把复杂操作流程拆解为“三步打车法”“挂号五步法”等易懂口诀,配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循序渐进教学。
68岁的王爷爷学会使用导航软件后,兴奋地分享了找到老朋友家的经历。老人们在学习中互相纠错、彼此点赞,原本寂静的等候区变成了充满笑声的“老同学会”,不少人课后还相约用新学的打车软件结伴出游。
筑牢防线:知识成为“护身符”
在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更是银发课堂的核心主题。各支行通过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提升老年人风险防范能力。
“这是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有老人在旅行APP上订酒店,收到‘客服’电说订单失效,要通过‘专用链接’退款,结果银行卡被盗刷……”在中国建设银行昆明建设路支行的课堂上,讲师播放的反诈短片让老人们神情专注。
讲师们结合“冒充电商退款”“虚假保健品推销”等真实案例,教会老人识别诈骗的三个特征:“凡是要验证码的、让点陌生链接的、催着转账的,一律挂电话!”志愿者们还现场演示如何开启手机拦截功能,帮老人们把子女电话设为“紧急联系人”。
支付安全:每笔消费都心中有数
“打车付款时,一定要核对司机车牌和订单信息,别直接扫对方发来的陌生二维码。”讲师们结合老年人常用场景,重点讲解“支付四步法”:一看商户资质、二核交易金额、三设支付密码、四留消费凭证。“哪怕是熟门熟路的软件,每步都不能省。”讲师的话成了老人们的消费安全准则。
张奶奶翻着笔记笑着说:“以前女儿总叮嘱别乱点链接,可我不知道为啥不能点。现在懂了,那些弹出的‘领红包‘‘中奖’信息都是陷阱!”王爷爷更是自豪地分享:“上次有个‘客服’让我点链接输银行卡号,我想起课堂上说的‘官方渠道核实’,直接挂了电话查证,果然是诈骗!现在我成了家里的‘消保宣传员’了!”
温馨服务:细节处见真情
课堂外,中国建设银行昆明各支行的适老化设施也暗藏“巧思”:放大镜方便核对存单信息,手机支架让老人清晰看清转账页面,爱心座椅旁的“消保小贴士”宣传折页印着正确的维权流程。这些细节让老年客户办理业务时更添安心。
工作人员对操作较慢的老人进行“一对一”辅导——有的工作人员蹲在座椅旁帮老人调整手机亮度,有的工作人员用便签纸写下操作要点贴在手机背面,还有的工作人员特意准备老花镜和放大镜,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看清屏幕上的每一个图标。
“看到他们像孩子一样认真记笔记,就想起自己父母学用智能手机时的模样。”中国建设银行昆明城西营业室的工作人员感慨道。自开课以来,已有几百名老人通过课堂掌握了基础数字技能,手机渐渐成了生活好帮手。
从识破钓鱼链接到守住支付密码,从辨别虚假宣传到掌握维权渠道,中国建设银行的“银发港湾课堂”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种子播撒进每位老人心中。当老人们能自信地说“我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当依法维权成为晚年生活的新习惯,这份来自金融机构的守护,正让银发岁月更添安稳与尊严。
未来,中国建设银行云南分行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持续深耕老年消保教育,增加授课频次,围绕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高频风险,推出案例情景剧、消保知识竞赛等互动课程,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丰富内容和形式,让守护更有温度,让安全“触手可及”。(桂登云 文/图)
来源: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