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医意|做患者生命中的一道光

他们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在云岭大地上,16万名执业(助理)医师以平凡而伟大的坚守,救死扶伤,护佑健康:急诊室里,他们通宵达旦与时间赛跑;门诊室中,他们耐心问诊为患者解忧;手术台前,他们聚精会神与病痛交锋。这些忙碌的身影,皆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生动注脚。
人民网云南频道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云南医师群体的坚守与奉献,记录他们与生命同行的温暖故事。
“刘叔叔,我想看长颈鹿。”“我喜欢大象。”“刘叔叔,我要小狮子。”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省儿童医学中心)儿内综合科主任刘凯的门诊室里,少了些哭闹,多了些热闹。他21年坚守在儿科临床一线,听诊器总被他藏在一只毛绒小玩具里,这是他和孩子温柔对话的“敲门砖”。
儿科医生不好当。刘凯的本科同学,如今还在做儿科医生的,不足四分之一,攻读儿科博士学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儿科又被称为“哑科”,患儿表达能力较差,小婴儿无法说话,病情描述几乎全靠家人。儿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不亚于成年人,尤其易发一些复杂的先天性罕见病。这让儿科医生工作起来,活儿不少但压力更大。
刘凯(前排左)。受访者供图
但刘凯热爱这一行。16年前,他遇到了一个23周的早产儿,体重仅500克,气若游丝、命悬一线,早产儿的父母痛苦地犹豫是否要放弃这个孩子,万一孩子有后遗症,这是这个家庭所不能承担的重负。
刘凯看到这个轻飘飘的小生命,还没有一只小猫大,实在不忍心放弃,他说服家长:“给他一次机会,也给我们一次机会!”
接下来的90天,他吃住都在早产儿床前,一有突发情况能最快响应,夜里要醒好几次确认孩子的呼吸机,孩子的父母也竭尽所能精心照料。最终,孩子救回来了,如今已长成一个健硕的大小伙子。刘凯说:“这个患儿对我的人生触动非常大,我带学生时一定会教他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医生要给家长信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
行医几年后,刘凯怀揣着对临床各种问题的思考,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儿科学博士。毕业时,导师多次挽留:“你想去欧洲任何国家,我都可以推荐。”刘凯对导师说:“我的家乡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医疗水平相对于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弱很多,那里的小朋友更需要我。”于是,他带着在德国所学回到昆明,扎根自己所学领域,并应邀在多个医院开设专家工作站,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更多地方。
刘凯在德国攻读儿科学博士期间(后排右二)。受访者供图
在云南省内,昆明市儿童医院牵头,构建覆盖全省的“1570”三级儿童急救网络。即1个省级中心:昆明市儿童医院作为Ⅲ级救治中心,配备ECMO等尖端设备,承担全省最复杂病例救治。5个区域分中心:在曲靖、普洱、昭通、红河、大理等5个州市设立Ⅱ级分中心,覆盖主要人口聚居区。70个县级节点:在70个县设立Ⅰ级急救站,确保2小时内可及性。该体系运行一年多来,已成功转运救治危重患儿3445例。
云南临近南亚东南亚,昆明市儿童医院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中享有较高的口碑,时有邻国患儿不远千里踏上跨国医疗之旅,刘凯也多次参与了这样的医疗救治,不断拓宽提供医疗服务的范围。
采访时,刘凯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但他却不以为然:“我们救一个孩子,未来他也许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也许会改变世界,我愿意成为每个人人生的第一道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