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湖和谐新标尺 云南大理发布“洱海指数”

人民网大理8月15日电 云南大理洱海清不清,生态保护好不好,靠单一的水质标准显然不够。如今,洱海有了定制的“体检报告”,能综合反映出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洱海指数”正式发布。

洱海指数发布现场。人民网 尹馨摄
云南省的高原湖泊治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洱海、滇池、抚仙湖等重点高原湖泊面临的形势、所处的阶段、治理的重点各不相同,仅仅依靠单一的水质评价标准,难以客观反映各个湖泊保护治理的工作成效。“洱海指数”的编制参考国内湖泊评价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标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估技术规范等经验,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地表水评价相关标准,结合大理实际和洱海特点,科学系统地构建评价体系。
在编制过程中,“洱海指数”兼顾洱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调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4个维度8项指标,从流域环境改善、湖区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全面、系统、科学反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和洱海水生态状况。

其中,干净指数和清澈指数赋分为30分,生态指数和共享指数赋分为20分,总分为100分。“洱海指数”共划分“优、良、中、差”4个等级,大于等于90分为“优”,大于等于75分且小于90分为“良”,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75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根据“洱海指数”评价体系测算:2015年至2021年,“洱海指数”评价为“良”;2022年至2024年,“洱海指数”评价为“优”;2025年上半年,“洱海指数”得分为92.8分,评价为“优”,总体呈向好趋势。根据评价结果,洱海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未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

“洱海指数”的发布,有助于健全完善覆盖洱海流域“天空地水”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对洱海流域河流、湖泊水质、水生态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健全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指导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洱海高水平保护、流域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加科学的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为国内湖泊评价由单一理化指标逐步向系统综合指标转变提供“洱海经验”。

此外,“洱海指数”还将通过短信、电子大屏等形式向外来游客、当地居民推送,让洱海近年来的水质提升和保护成果深入人心,激发公众爱湖护湖热情,构建“人湖和谐互动”新模式。

文字:尹馨
视频:符皓
海报:刘怡
图片视频资料来源:大理州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