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引路人
郝小江:师承周俊院士 四十余载解码植物化学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我的科学引路人”系列视频,为您讲述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故事。
【人物介绍】
周俊(1932年—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1958年,周俊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称“昆明植物所”)工作,曾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领域的引领者之一,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研究,对人参、重楼、天麻等属的100余种植物三萜、甾体、酚类、环肽、生物碱及配糖体的新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植物系统及地理分布规律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4项,出版《中国油脂植物》《橡子》专著两部。所研究的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成果已实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周俊创立了我国植物化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他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以及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郝小江,1951年7月出生于重庆,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化学家、天然产物化学与资源学家。他长期从事植物化学研究,将天然产物化学与植物资源、植物病害防御、化学生物学等研究交叉融合,逐步建立了有特色的植物化学研究体系。在周俊院士和孙汉董院士等前辈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他主持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与建设;创建了“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和“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跨学科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周俊(右)与郝小江合影。昆明植物所供图
“昆明植物所的所训是‘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我们做植物化学的,跟认识植物的本源一样,要把研究对象——植物中天然产物的来龙去脉搞明白。”身着整洁的白大褂,郝小江站在实验台前向围在他身边的学生说,“只有搞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研究思路和结果才更有深度。”他说话时声音沉稳有力,透着经年累月开展科研沉淀下的笃定。
眼前这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是著名的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四十余年来,他扎根祖国西南,建立了资源一化学一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有特色的植物化学研究体系,带领团队对200余种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研究,对植物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化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年逾七旬的郝小江依旧活跃在科研一线,带着年轻人一头扎进植物世界的“化学迷宫”,探索植物化学的奥秘。
回顾科研路,郝小江总提起一个名字——周俊。
1978年,在贵州大学教授化学的郝小江,因学校开设《植物化学》课程需要,被派到昆明植物所进修,师从著名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
从讲台到实验室,面对陌生的研究领域,初到研究所的郝小江有些无从着手,第一天就动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这时,导师周俊给郝小江递来一摞文献,“先吃透这些,看懂了就知道要做什么,遇到问题应该首先寻找解决办法。”如何学习文献,找到研究切入点——这是周俊给郝小江上的科研第一课。这堂课,让郝小江铭记,直到今天,培养研究生时,他依然遵循着周老师教的方法,让学生先熟悉文献,找准研究方向。
进修结束后,郝小江考取了昆明植物所的研究生,继续深造。一次,他与同学一起做乌头碱的化学结构解析。
“试试用核磁共振碳谱来做结构解析。”周俊建议。
“当时我们都不敢尝试。”郝小江回忆,“核磁共振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的仪器,它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波谱规律都还掌握不够。”这时,周俊对他们说:“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任何事情都要尝试,搞科研本来就是一种探索。”这句朴素的话,像一颗种子,深深植入郝小江心中,也激励着他在科研领域不断勇于尝试。
培养学生方面,周俊向来不拘一格。他认为,植物化学是实验性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做出成果。他不仅注重实干精神,还十分具有前瞻性眼光,重视国际合作。当时国内天然产物领域研究基础薄弱,正是在他的建议下,郝小江远赴日本京都大学专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
学成归国后,郝小江组建了自己的课题组。周俊再次指点迷津:“研究植物化学,一定要开展创新药物研究。”于是,郝小江带领团队,开始了抗老年痴呆药物的研究。
二十一世纪初,在郝小江担任昆明植物所长期间,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填补了云南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
“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两代科学家的努力下建成的。”郝小江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必须立足国家需求,一直以来,该实验室始终聚焦创新药物这一薄弱环节,同时结合植物化学的学科意义,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天然药物研究。
在郝小江看来,几代植物化学人一脉相承,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他常说,“我们是实验性学科,光靠写可不行,必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才能出成果。”
不过,郝小江也强调,埋头拉车的同时,还得抬头看路。“要紧盯学科前沿,未来,我们不仅要跟上研究趋势,还要去创造新赛道,引领新方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郝小江感慨,经过七十多年的积累,周俊、孙汉董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植物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其看来,他们这一代植物化学研究者的使命则是承上启下——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基础上,紧盯学科国际前沿,同时把思路和方法传给下一代研究者。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郝小江满怀期望:“希望他们拓宽知识结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多学科分析判断能力,最终能引领国际研究的潮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