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编队14年巡航记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哈码头,53105艇、53107艇、53108艇等舰艇正静静停泊,等待即将到来的第156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任务。
自2011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四国首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实施以来,这条“东方多瑙河”已见证十四载平安守护:四国开展联合巡逻执法行动155次,投入执法人员逾2万人次,出动执法艇超千艘次,巡航里程突破10万公里。据云南省公安厅通报,14年来,湄公河江面恶性案件零发生。
在这段守护澜湄流域和平发展的征程中,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作为中国公安参与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的主要力量,始终驻守在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最前沿。这支“水上铁军”不仅护航流域经济重焕生机,更推动区域执法合作迈上新台阶,亲历了从“黄金水道危机四伏”到“一江碧水惠及六国”的历史性跨越。
用血泪经验写出的教科书
“湄公河的凶险,很多仪器测不出也用不上,只有靠人及原始的方式才能化解。”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53101艇艇长谭建华说。
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在穿越崇山峻岭途中,河床不断变化,沙洲、暗礁、沉木潜伏在水下。雨季时,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漩涡暗藏;旱季时,礁石裸露,航道狭窄,行船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激流,还有藏在暗处的非法武装威胁。”谭建华说。
湄公河“10·5”案件发生后,在中国政府倡议下,中老缅泰四国创造性地建立了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应运而生,开创了世界多国在国际河流联合执法的先河。
经过严格选拔,谭建华和沈庆勇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被特招入伍,成为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现为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执法艇上的舵手和轮机长。
53101艇是第一代执法艇,由湄公河的民船改装而成。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系统的湄公河航行资料和教材。从原重庆河运学校驾驶专业毕业、在长江和湄公河商船上从普通水手成长为船长的谭建华,能从水流的细微变化中读出暗礁的位置;在最险要处,看到水下埋伏着的无数陷阱。他成为艇员最严苛的老师:蒙眼摸舵轮练手感、深夜摸黑行船,在险滩前“放手”,让艇员学会自救。
一次执行联合巡逻执法任务中,当天19时30分,联合巡逻执法编队抵达金三角水域时,接到中国商船“盛泰11号”遭武装袭击的求救信息。黑夜中,谭建华在探照灯的照明下,用手势指挥,3小时后到达事发水域成功营救。返航途中商船触礁,他指挥队员采取拖带方式,在枯水期安全护送商船回国。
“联合巡逻执法并非一帆风顺。”守护着执法艇“心脏”的沈庆勇说。
一次巡航中,老挝、缅甸执法艇螺旋桨触礁无法工作,在湍急的江水中执法艇随时可能失控,沈庆勇指挥船员将船头压下露出船尾螺旋桨,再进行人工拆卸,夜间的江水冰冷刺骨,大家轮流拆卸,直到第二天清晨水温回暖螺旋桨才成功拆卸并修复,执法艇得以继续前行。
14年来,在100余次的巡航中,谭建华驾驶执法艇安全通过一道道危险水域,与嫌疑船只展开生死时速的水上博弈,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成功拦截并逼停嫌疑船只。他编写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与引航》共有130余万字和340幅手绘航道图,他绘制的《澜沧江-湄公河航行参考图》填补了湄公河航运领域的技术空白;沈庆勇也曾在机电舱持续不断的轰鸣声中,通宵达旦地抢修,排除发动机冷却器故障等,保障了联合巡逻执法编队的安全航行。根据湄公河航道复杂、水流湍急的特性,谭建华发明的“滑板式流线型舵”解决了枯水期行船难题。沈庆勇发明了船艇操纵辅助装置,提高了船艇在复杂水域的操纵性能;针对湄公河船艇维修配件供应困难、维修时间长等问题,他还研发了一套快速维修技术和应急维修方案,确保船艇能及时恢复执行任务。
这几年,谭建华和沈庆勇不仅培养中方艇员,还为老挝、缅甸等同行提供技术支持。7月17日,“谭建华航海工作室”在景洪市景哈乡挂牌,“守河人有了传承的平台。”谭建华说。
水上尖兵 忠诚守护
今年3月28日,缅甸曼德勒省发生7.9级强烈地震。在重灾区,“会说缅语的中国警察”韦勇成为不少灾区民众熟悉的身影。作为水上巡逻总队翻译官,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随中国驻缅大使馆工作组奔赴震中。在满目疮痍、余震不断、通信中断的灾区,他嗓子嘶哑了,脚也磨出了血泡,仍坚持每天工作16小时,传递灾情信息与重建需求,高效准确地翻译,以确保救援物资送到灾民手中。
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是一项国际执法合作行动,各国执法部门需要频繁沟通协调,翻译成了各国顺利执法的前提。
在韦勇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需精通法律、通晓艺术”。
在一次打击跨境犯罪专项行动中,他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从200余条涉案线索中敏锐发现一处犯罪窝点地址存在缅语表述歧义,经连夜核实,最终协助多国警方端掉3个犯罪窝点,抓获19名嫌疑人。
在泰国执法部门,“中国女警察张静”小有名气,这名泰语翻译创下两个第一:第一个登上执法艇参加联合巡逻执法的女民警,第一个参加联合巡逻执法超过100次的女民警。
张静是水上巡逻总队从事翻译工作的6名女性之一。男队员称她们为“六朵金花”,她们中的马亚婷曾获得“中老缅泰四国公安部部长联名表彰”。
“优秀的翻译能促进团队信任,让跨国合作更顺畅。”水上巡逻总队特警支队党总支书记、支队长邹路遥说。
邹路遥曾担任云豹突击大队教导员,是一名百步穿杨、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狙击手。他因身怀绝技而参与了湄公河“10·5”案件侦办行动,在80余天里与团队成功将糯康武装贩毒犯罪集团成员抓捕归案。
自调入水上巡逻总队特警支队以来,邹路遥面临全新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际合作,如熟悉跨境执法程序,遵循国家间协议,与他国同行协同行动等。
为此,他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国际执法人才,队员要掌握水上作战、丛林作战等特种技能,要有在高度紧张、瞬息万变的对峙中保持冷静的心理抗压能力;为提升水下搜救和打捞能力,他推动建立涉水培训体系,在他的带领下,水上巡逻总队诞生了首批持证潜水社会体育指导员。
为适应水上作战,二级警长保银伦游泳技能一流,不仅个人在总队的游泳竞赛中获得蛙泳冠军,还带领队员连续两年摘得团体桂冠。在一次金三角水域的执法行动中,他果断指挥逼停可疑快艇,当场抓获12名偷渡人员、两名“蛇头”,查获两支上了膛的枪支。
如果说迅速反应、果断处置的特警队员是一把冲锋陷阵的利剑,那么警务实战教官就是一名“铸剑师”。水上巡逻总队警务实战教官张升成,不仅是讲台上的“导师”,也是战场上的“兵王”。他主动要求在不带防护装具的情况下,亲身体验非致命性武器的效果;他还为一艘即将下沉的民船用水泵冒险排水6个多小时,最终化险为夷。
云南省公安厅提供的数据显示,14年来,四国联合巡逻执法累计为商船护航数千艘次,成功救助遇险船只200余艘次,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人民币;四国还联合推进扫毒、缉枪、反偷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执法行动。2019年以来,累计破获毒品案件97起、缴获毒品39.9吨;破获偷渡案件206起。今年7月,第四代执法艇53109艇正式列装,水面救生机器人、无人艇、无人机等新型装备也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至6月,西双版纳关累港货物吞吐量达12.65万吨,同比增长76.84%。其中进港货物5.48万吨,出港货物7.17万吨,“黄金水道”重新焕发了生机。
“我们是最接近硝烟的人,也是最珍视和平的人。”邹路遥说,“在这条国际水道上,四国执法部门精诚协作,携手前行,‘湄公河卫士’用专业与勇气,守护着江河的安全,让每一艘船都能平安回家。”(张文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