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强化花卉育种 助“美丽产业”高质量发展

春夏之交,彩云之南花香四溢——在滇中昆明,蓝花楹的紫色浪漫在城市街区蔓延;在滇西大理苍山之麓,高山杜鹃傲然盛放;在滇南小城弥勒,可食用玫瑰令人垂涎欲滴……
昆明斗南花市一角。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生活在“无处不飞花”的“世界花园”里,云南也毫不吝啬地给世界分享自己的浪漫——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一枝枝鲜切花经过拍卖或现场交易,借助冷链和航空物流被分送到消费者手中。
据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云南鲜切花产量达206亿枝,居世界第一,全国每10枝鲜切花中就有7枝来自云南。
云南花卉这一“美丽产业”亮眼成绩的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在刺激着云南的花卉育种专家——云南花卉种业大量依赖进口,每卖出一枝鲜切花就要交纳相应数额的专利费,“卡脖子”问题十分突出。
如何让更多的鲜花装上“中国芯”?云南的花卉育种专家展开了探索。
李淑斌和团队在永德县的月季育种基地。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
在滇西永德县的大雪山里,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月季育种专家李淑斌博士带领团队在山野间奔走。
“大雪山是中国大陆北回归线上的最高峰,拥有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我们依托大雪山的月季品种特有的香气,通过市场化运作研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月季新品种。”李淑斌介绍,目前他的团队已在云南晋宁、永德等地建立了4个月季研发中心。
在昆明滇池东岸的育种基地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的育种专家蔡艳飞整天在鲜花大棚里忙碌着——开展月季杂交、授粉,观测记录团队研发的“中国风”月季品种的长势……
“我们搭建了切花月季公共育种平台,建立了委托育种、联合育种、技术指导、跨国育种等多样化育种创新模式,进一步缩短了花卉从育种到市场推广的时间。”蔡艳飞说。
蔡艳飞和团队的月季育种基地。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推进花卉育种,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云南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农村处副处长刘坤表示,“十四五”以来,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聚焦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将云南花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刘坤介绍,截至2024年底,云南申请国家花卉新品种权1280个,较2020年增长57%,其中获植物新品种权801个,占全国授权数的47%,增长56%,位居全国第一。云南自主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不到5%提高到2024年的15%左右,其中月季(玫瑰)占10%、香石竹占35%、非洲菊占25%、满天星占60%、高山杜鹃占6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