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沾益:
珠江之源,“村游”旺乡土兴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如何将田园风景绘就成美丽图景?珠江之源的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正以独特的实践与创新,给出探索的答案。
四月春光正盛,沾益区红瓦房村的咖啡馆里,少男少女静坐享受午后的闲适;扯寨村农家小院坐满了等待品尝彝族美味的食客;暮色降临,王家小村“萤火小镇”响起阵阵歌声……游客愿意在此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珠江之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韵味。
当乡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墙一院的内涵被重新挖掘,沾益区精心打造出风情各异的乡村旅游特色村,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更带热了一方乡土,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与人间“烟火气”。
红瓦房村一角。人民网 雷霁摄
“古树”与“新人”
走进红瓦房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古朴与现代交织的画卷之中,老村韵味与现代生活的和谐融合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村口650年树龄的黄连木亭亭如盖、繁茂葳蕤,仿佛静静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老故事,幽绿的枝叶为三三两两刚走进村庄的游人提供着荫蔽。
古树旁,立起不少新楼:奶茶店、咖啡馆,由闲置校舍改造而成的乡村会客厅……一转头,又见一间保留着“乡土元素”的咖啡小院。
“在农村卖咖啡?一开始我也不能理解。”跟随着赵家宏的脚步走进小院,他从小院的改造聊起了这几年来他和红瓦房村的故事。
2021年,在外打拼了几年的赵家宏决定回到红瓦房村,从网格员做起,如今成为了红瓦房村“乡村CEO”和村集体公司负责人。
近几年,曲靖旅游、旅居发展火热,别的村子都很“卷”,自己的家乡又该如何迎头赶上?
“我们认为乡村要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才有特点,能引起共鸣。”2023年,红瓦房村以“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开始改造建设,盘活村内老宅和资源,让农文旅协同发展。
咖啡小院里,红砖白墙衬着精心摆放的绿植,屋里的咖啡香透过木窗飘到鼻尖。走进屋内,几张木质桌椅构成了舒适一隅,有一种和城里的“网红”咖啡店不同的质朴而真实的氛围感。
“你看到的墙面,都是用泥巴、稻草、松针这些材料粉刷改造的,我们就地取材,尽量不用城里普遍能见到的材料。”赵家宏介绍。
“这些都是来自云南保山的小粒咖啡。”咖啡店店员申梅一边娴熟地操作着咖啡机,一边介绍道。
2023年,在外开服装店的申梅回到红瓦房村,跟着村集体组织的培训学习咖啡烘焙后成为了这里的店员。“回来能照顾家人,工资稳定,还不用操心房租,时间也相对自由。”如今,申梅做咖啡的手艺越来越好,一天最多的时候能做100多杯各式咖啡饮品招待来客。
“土元素”碰上了“新玩意”,吸引着年轻人带着热情返乡,更吸引来一批批游客。自2023年9月开园以来,红瓦房村共吸引了约60万游客,为乡村带来消费活力。
红瓦房村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咖啡馆里,店员正在制作咖啡。人民网 雷霁摄
“老宅”变“新房”
顺着红瓦房村一路走一路看,路面干净整洁,绿化景观精美别致,很难想象村民们曾经“晴天吃灰,雨天踩泥”的场景。
“‘柴堆、草堆、粪堆,堆堆扎心,茅房、烤房、圈房,房房占道’,这两句话原来说的就是现在这个位置。”赵家宏用手指一边画圈一边回忆。
为了提升改善乡村环境,打造出“留得住人”的公共空间,红瓦房村专门建设了一片空场地将“三堆”移出村外,还建了集中养殖点统一管理村民的牲畜,这样一来,统一的防疫管理也方便了许多。
“这些老房子好些年没人住,我们引入第三方公司,打造成民宿,吸引游客入住。”赵家宏介绍。红瓦房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吸引来不少旅居客。
这一上午,岳女士都在忙着打理她的小院:整理爬满蔷薇的花架、给菜园浇浇水、打扫院子卫生……
“我每天都过得可充实了!”去年,家住曲靖市区的岳女士退休后来到红瓦房村租下了这个小院,自己装修改造、建起小茶棚、种下花草瓜果。
对岳女士来说,这里离城区就20分钟左右车程,还能享受难得的静谧安逸,朋友们也喜欢到她的小院来吃烧烤、喝茶,很是舒适。
提升了“外在颜值”,还得以乡愁为纽带,增加“内涵气质”。
“在红瓦房村,古树、老宅都是宝贵的资源。”赵家宏介绍,当地盘活这些资源,建设了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农耕体验区等文旅场景。
可以品咖啡、逛博物馆、住民宿,村庄一天天“活”起来,也“火”了起来。这样的成果如何让村民共享?
赵家宏介绍:“村办企业年利润的40%作为村级集体收入,另外60%分给村民,以此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自开园以来,红瓦房村实现综合收入约400万元,集体收入也达到50余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100元。
村庄田园的诗意,与乡村发展的活力在这里相遇,演绎出动人的协奏曲。2023年,红瓦房村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
红瓦房村旅居客自己改造打理的小院。人民网 雷霁摄
“风景”变“美景”
清凉的冰粉、炭火烤香的牛肉串、彝家特色的米线,在沾益区龙华街道的扯寨村,同样有着浓浓“烟火气”。
这个拥有50户人家、200余人的小村庄,曾经就靠着种植传统农作物支撑产业,发展缓慢。有独特的风景和民族风情,却很少有人参观欣赏。
改变开始于去年。2024年,沾益区启动乡村旅游提质工程,扯寨村在保留彝族村寨风貌的基础上,以“彝风扯寨·火塘经济”为主题,一期改造了11间房屋和外立面,建起了彝家集贸市场和彝族刺绣场所。
庭院变花园、村庄变景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今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扯寨村油菜花海加上乡村集市,来村里的大巴车都停不下。”龙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雯君介绍。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扯寨村深度融合 "花海观光、民俗体验、电商销售、特色养殖、多肉培育" 五大特色产业,构建起独具魅力的乡村发展新模式。一期项目改造提升以来,扯寨村实现收益28万余元。罗雯君介绍,扯寨村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二期项目,计划引入公司,盘活闲置老房屋,放大扯寨村的优势。
航拍扯寨村。孙文来摄
2025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跨境旅游、全域旅游”“做实打响‘旅居云南’新品牌”。这也是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的机遇。
沾益区抓住旅居“热潮”建设起“一核七星”的乡村旅游集群,打造出一批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积极发展“民宿 +”,推动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沾益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0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2.5亿元。
旅居云南正当时,奔赴山水绘新篇。曲靖市沾益区抓住机遇挖掘乡村资源,让乡村山水“出圈”,再用质朴纯真的“烟火气”,留住振兴发展的活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