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探索“刚性引进与柔性使用相结合”的引才模式,通过医疗对口帮扶、银龄教师支教等举措,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教育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民生服务。
今年3月,弥渡县人民医院新开设了伤口造口门诊。正专注地为一名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换药的驻点帮扶专家肖艳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肖艳介绍,该门诊通过专业护理与综合干预,显著缩短了慢性难愈性伤口、术后感染伤口等复杂伤口患者的治疗周期。作为驻点帮扶的护理部副主任,肖艳一直致力于推动伤口造口门诊的开设以及PICC置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看到这里的医护人员能够独立处理复杂特殊的伤口造口,熟练操作PICC置管术为患者服务,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感慨地说。
帮扶专家带领医生到病房查看病患。杨文虹摄
肖艳的经历,生动展现了弥渡县医疗帮扶的成效。自2021年起,弥渡县人民医院与多家知名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先后迎来9批共计43名专家驻点帮扶。在专家团队的助力下,弥渡县人民医院成果丰硕,建成云南省首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县级分中心,设立伤口造口专科门诊,并引进40余项诊疗新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与学科空白。
为让对口帮扶专家安心工作,弥渡县精心做好全方位保障。不仅为专家开展帮扶工作搭建优质平台,优先高效配置各类资源,还开设对口支援专家门诊、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下乡义诊等活动,有效扩大专家在当地的影响力,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在弥渡县教育领域,银龄教师的到来为山区孩子照亮了求知的新天地。在该县德苴乡初级中学的教室里,退休地理教师李楚平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解季风气候。这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学校,长期面临专业地理教师短缺的困境。年近花甲的李楚平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前来支教。在她的努力下,德苴中学的地理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银龄教师李楚平指导年轻教师备课。杨文虹摄
“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觉得我来到这所学校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这扇窗户,让孩子们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未来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李楚平说。
2024年,弥渡县通过构建“刚性引进与柔性使用相结合”的人才生态,公开招聘教育、卫生专业人才130名。从医院到学校,从技术攻坚到知识传播,“刚柔并济”的引才策略,不仅为弥渡县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文虹)
来源: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