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财经

怒江:立足生态底色 勾勒绿色发展新画卷

2025年04月17日16:19 |
小字号

春回大地,柔和的暖阳倾洒而下。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海拔2400米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蓝莓种植基地里,随处可见群众施肥、修剪枝条的身影。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域特色,兰坪县将“小浆果”确定为“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

蓝莓种植基地。

蓝莓种植基地。

兰坪县统筹蓝莓、车厘子等浆果产业,浆果企业联合党委抓市场,合作社党支部抓生产,2024年全县浆果总产量达1031吨,实现利润1576万元。

作为怒江州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自被认定为“云药之乡”以来,兰坪县生物药材产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2万亩,产值3.26亿元。在多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46万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580元。

群众采茶。

群众采茶。

为激发生态农业发展活力,怒江州坚持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以组织强赋能产业强,“一产一链”构建“产业工委+企业党委+合作社党支部”的产业党组织体系,推动“产供销”全链条产业体系建设,以组织化推动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

这个季节里,在高黎贡山海拔1200至1800米之间腐殖质深厚的森林间,一丛丛草果郁郁葱葱。经过数十年发展,以贡山县、福贡县为主产区,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4万亩,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草果种植区。2024年草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2亿元,带动16.5万果农人均增收3400元以上。

群众采收咖啡。

群众采收咖啡。

在与草果种植区域海拔相当甚至更低海拔的高山上,福贡县4.32万亩茶叶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千亩连片茶园里,村民的指尖在茶树枝条间跳跃,丰收的喜悦挂在满是汗水的脸上。“过去,乡亲们只会种水稻、玉米,经济来源单一,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现在家家户户种茶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家乡。”达普洛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云龙介绍,科技特派团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把脉开方”,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流程。2024年达普洛村茶叶种植面积达5210亩,户均年增收65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益20余万元。

近年来,在中组部“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团、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帮扶支持下,怒江州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在不同海拔区域布局特色种植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赢,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没想到这一颗颗咖啡豆也能成为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在泸水市上江镇蛮英村山坡上的一片咖啡地里,村民陈水琴正在修剪咖啡树。“在科技人员、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帮助下,我们家种了10亩咖啡,现在每年收入5万元,这可比种苞谷强多了。”

泸水市具有高原高纬高热的“三高”气候特点,加之肥沃的高黎贡山火山灰土壤和“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为发展咖啡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2年、2024年云南省将泸水市列为云南省咖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依托等一系列政策,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3.5万亩,2024年咖啡豆总产量达1548.98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32亿元,1.13万农户年均增收2.68万元。

广袤的林地沟壑、坡地山梁,酸甜可口的浆果、辛香浓郁的草果、芬芳扑鼻的茶叶、口感醇厚的咖啡……描绘着怒江州山青、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怒江州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深挖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壮大“三大经济”,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逐步建设符合怒江实际、具有怒江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让“两山”理念实践在怒江大峡谷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刘江、谢宇、高玉胜 文/图)

来源:怒江州融媒体中心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