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打渔村没有一个人打鱼

“你们瞧,现在水那叫一个清,每天捡到的垃圾也越来越少!”梁中军驾船上岸,抖了抖手里的一小袋垃圾说,“这些垃圾,大都是岸上吹来的,游客和村民可没那么不讲究。”
58岁的梁中军是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拉市海)的专职巡护员,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的上午下午,梁中军雷打不动地驾船在拉市海巡逻,清理垃圾、救治候鸟,还得给游客和村民普及政策。
拉市海风景。徐俊摄
拉市海,云南省首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美得像幅画。每年冬春季,12万余只水鸟在这儿过冬,成为候鸟的天堂。
早些年,拉市海周边农户主要靠农牧渔业为生。进入21世纪,丽江旅游火了,离丽江城区10多公里的拉市海成为“丽江古城后花园”,每年数百万游客慕名而来。生态旅游一发展,附近农户也跟着沾光,腰包鼓了起来。
梁中军家在拉市海旁的玉龙县拉市镇打渔村,听这名字就知道,村里人以前靠打鱼过活。“后来政府号召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发展旅游业后,我就放下渔网,干起巡护工作。”梁中军说,妻子10多年前也去了一家马场上班,专门给游客提供牵马服务,也和很多村民一样吃上“旅游饭”。
然而,游客纷至沓来,问题也随之而来,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马场为了拉客,带游客到湖边骑马,岸边生态遭了殃;游客坐船,垃圾往湖里扔,水质也受影响。”梁中军无奈地说。
拉市海风景。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咋办?取缔核心区旅游活动、禁渔禁牧、清理环湖岸线、修复生态岸线、规范骑马旅游活动……玉龙县下大力气整治拉市海的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整治,效果显著。目前,拉市海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蓄水量从2016年的3460万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4500万立方米。湿地内,已记录到鸟类341种,占我国鸟类种类的22%,其中包括水雉、钳嘴鹳等珍稀鸟类。
保护归保护,发展也得跟上。玉龙县成立县旅惠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旅惠公司),推动拉市海的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公司成立后,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旅惠公司总经理和世雄说,“我们对从房山镇长水村到拉市镇的道路进行提升改造。要知道,这条路是从丽江市区到玉龙县西部乡镇的必经路,以前又陡又窄又拥挤,大货车在前面开小轿车只能跟着,很难超车,修好后又直又平又宽,来拉市海旅游方便多了。”
“我们还实施临湖迁建工程。”和世雄接着说,打渔村原来有30多户农户住在湖边,生产生活难免影响水质。于是,我们在离湖一公里不到的地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给农户们建新房,动员他们搬进去。
梁中军家就是搬迁户之一。梁中军感慨地说,“刚开始动员搬迁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祖辈都住湖边,舍不得!但一想,为了保护环境,就同意了。”他自豪地补充道,“我可是第一个签字的村民呢!”
来到梁中军的新家,蓝天白云下,纳西族院落很是气派,院子里花花草草,美得很。“光洗手间就有三个呢!”他笑着说。
梁中军搬迁后的村子。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和世雄也笑了:“我们还建设截污工程、巡护道,打造游客服务中心、旅拍中心,整合马场,规范骑马旅游活动……”
“这些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世雄补充说,中国农业银行丽江分行提供4.2亿元的信贷支持,在拉市海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地政府和旅惠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拉市海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游客数量持续攀升。自2019年以来,拉市海已累计接待游客7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与此同时,当地农民也切实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从2019年的1.35万元上涨到2024年的2.6万元。
“水清了,鸟多了,腰包也鼓了,这都是大好事!但我们不能松懈,还得好好保护拉市海,让绿水青山一直造福我们。”梁中军语气坚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