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粮田”变“良田” 云南西盟夯实农业根基

2025年03月27日14:56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下,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耕备耕景象。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着翻耕土地、播种施肥,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田园画卷。六十年来,西盟县在农业领域持续探索创新,成功实现从“粮田”到“良田”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根基。

永业村的农田。刁弘智摄

永业村的农田。刁弘智摄

高标准农田增产,变“雷响田”为“高产田”

走进西盟县勐卡镇永业村,映入眼帘的是规整的田块,灌溉水渠纵横交错,田间道路宽敞平坦,大型农业机械往来穿梭。正在劳作的永业村五组村民岩汉说:“过去,这些田地块小又分散,灌溉全靠雨水,收成很不稳定,是名副其实的‘雷响田’。”

曾经,西盟县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有效的灌溉排水系统,一旦遭遇旱涝灾害,农作物产量就会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为改变这一现状,西盟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建灌溉排水工程等举措,建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

“现在随时都能灌溉,田块规整后,大型机械也能派上用场,效率提高了很多。”岩汉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这片农田的产量显著提升,不仅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抗灾能力也增强了,“雷响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截至2024年,西盟县耕地面积达23.2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8万亩,农田水利有效灌溉率达43.8%。粮食播种面积从1965年的15.52万亩,增加到2024年的21.68万亩,亩产从83.46公斤提升至201.91公斤;总产量由12950吨增长到43723吨,实现了从传统旱稻种植向高产杂交水稻推广的跨越。

西盟县新厂镇新植甘蔗地机械运送甘蔗。刁弘智摄

西盟县新厂镇村民用机械化设备运送甘蔗。刁弘智摄

特色农作物增收,变“农闲田”为“增收田”

在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早稻收割后的田垄上,蚕豆藤蔓正顺着竹架攀爬生长。村民岩伍仔细检查着豆苗的长势:“以前,冬季田地闲置,现在采用‘水稻+无筋豆+蚕豆’模式,每亩能增收上万元。”

这种一年三茬的轮作模式,是西盟县破解土地闲置难题的创新之举。莫美村与永业村通过科学轮作,实现了“早稻保粮仓、秋冬增收益”。岩伍算了一笔账:“两季豆类亩产超4吨,公司按每公斤2.7元收购,亩均增收1.2万元。”

在勐梭镇勐梭村,金黄的灯笼果挂满枝头。村民岩万介绍:“水稻收割后种灯笼果,亩产近1吨,企业按每公斤14元收购,去年光这一项就增收3.5万元。”这种“水稻+灯笼果”的种植模式,让冬季稻田变成了“黄金果园”。

西盟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机制,保障特色作物的销路。目前,全县推广特色轮作面积超1.3万亩,土地复种指数从1.3提升至1.6。

水稻机收现场培训。艾嘎摄

水稻机收现场培训。艾嘎摄

机械化增效,变“劳力田”为“效益田”

在新厂镇永广村的甘蔗地里,多台农业机械配备着不同农具正在耕作,半天就能完成7亩蔗地的翻土、施肥等工作。村民尼凯龙说:“以前种几亩地,要忙好几个月,现在几天就能搞定。”

西盟县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使每亩耕作成本从数百元降至百余元。截至2024年,全县农机总量达2万余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48万千瓦,机械化率达52%。

从“雷响田”到“高产田”,从“农闲田”到“增收田”,从“劳力田”到“效益田”,西盟县成功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夯实了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如今,佤山儿女正以崭新的姿态投身农业生产,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缓缓展开。(虎遵会、刁弘智)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