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四位一体法”在毒品戒治中尽显温度与力量

近年来,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始终将“情”字贯穿戒毒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逐步构建起“真情接纳、温情管理、亲情解戒、长情帮扶”的全链条闭环体系,成功帮助上千名戒毒人员实现身心康复、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该戒毒所延伸照管对象、社会回访调查对象、未成年人关爱对象也都实现了五年戒毒操守保持率90%以上,形成了具有全省示范效应的“枫桥式”毒品戒治新经验。
开展心理干预手册评审活动。
真情接纳 用“家的温度”消融心理坚冰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充分用好区域位置便利和戒毒医疗资源优势,推行新入所戒毒人员“四个一”暖心工程,即:一次身体健康体检、一次心理危机干预评估、一份个性化戒治方案、一封家属联合帮教信。
同时,建立“首接责任制”法律科普机制和新入所教育戒治“三步工作法”,创新设立“新生驿站”,通过模拟家庭场景布置、播放家属寄语视频等方式唤醒情感记忆、疏通情感通道,定期举办场所“开放日”活动,用亲情感化来提升矫治效果。
今年年初,30余名戒毒人员的家属走进戒毒所,实现了一次特殊的“团圆”,在沉浸式感受到规范有序的戒治氛围、公正严谨的执法管理、种类齐全的康复设备、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时,家属们感慨万千……当餐桌上摆上丰盛的菜肴时,当大家唱响生日之歌时,制度刚性便融化为情感暖流,这里也有家的温度。
挂联帮扶警察进行实地探访慰问。
温情管理 以“心药疗法”重构生命价值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结合在戒人员教育矫治和身体心理特点,精心编写《戒毒人员心理处方库》和《戒毒人员心理干预手册》,用心打造“五心”戒治品牌,即:开设心理沙盘治疗室、建立家庭治疗工作坊、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组建四季运动康复训练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依托云南省戒毒管理局安防指挥数据融合平台,建立戒毒人员档案动态管理系统,运用AI大数据分析戒治阶段心理辅导方案,创新引入“萨提亚家庭治疗”心理团辅方式,邀请戒毒人员家属参与团体辅导;开展技能比武擂台赛和评比“五一”劳动能手,近90名戒毒人员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转化率达97.8%。
在家庭治疗工作坊,常见的这样的动人场景:子女将“道歉千纸鹤”放进父亲掌心,妻子把新家门钥匙塞进丈夫口袋,这些仪式化的情感修复,比任何药物都更有效地治愈着亲情创伤。
亲情解戒 架“回归金桥”衔接社会端口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延伸“一体两翼”职能,构建戒毒人员“解戒前60天精准对接”机制:提前对接属地公安、社区、街道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档案,联合人社、民政等部门建立过渡性就业措施,衔接社区康复建立跟踪回访制度。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还创新推出“八个一”离所仪式:一次出所体检、一次心理评估、一次教育谈话、一份康复方案、一本跟踪服务手册、一份就业意向书、一封家书代寄服务、一次出所护送,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过渡机制,让解戒人员实现了平稳回归。
同时,针对“三无”戒毒人员家属无法到所来接以及患有特殊疾病戒毒人员不能自理回家的特殊情况,积极与村委会(社区)、户籍派出所沟通,按照“必接必送”政策要求和特殊病残戒毒人员“全程护送”的工作举措,积极主动安排警察和医护人员护送回家。
“开放日”活动现场。
长情帮扶 织“爱心网络”巩固戒治成效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常态化开展戒毒人员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子女关爱工作,对在戒毒人员开展600余次摸底排查,对戒毒人员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子女进行了“一对一”定点帮扶,并定期派出挂联帮扶警察进行实地探访慰问。
结合场所实际,组织开展场所“开放日”活动,在“六一”儿童节、父亲节等特殊节日,邀请未成年子女到所开展“融亲情 促帮教”活动。积极搭建所地一体化帮教协作平台,依托昆明市西山区、晋宁区和石林县建成5个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和2个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后续延伸照管帮扶网络逐步形成。
去年底,一名在戒人员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该戒毒所积极选派4名警察进行走访帮扶,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百姓的心坎上。
戒毒工作既是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更是以心换心的情感工程。唯有以真情为纽带,构建全周期关爱体系,才能帮助“迷失的灵魂”找到回家之路,实现“戒断毒瘾—重塑人格—回归社会”的深层蜕变。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将持续用法度与温度有机统一的“四位一体”工作实践,助推戒毒工作高质量发展。(汪朝辉、祝建才、魏玉峻瑜 文/图 )
来源:云南省戒毒管理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