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文山麻栗坡:“民族语言+”工作法架起连心桥

2025年03月04日15:23 |
小字号

“贝侬,你听我说,乡村振兴辙好事情。”身着仡佬族服装的杨龙正在用“壮语+方言”跟群众讲解乡村振兴的政策。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乡董渡村的青山绿水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仡佬族服饰的身影穿梭在各寨子间。村“两委”委员杨龙,像一本行走的“政策翻译辞典”,用六种民族语言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杨龙(中)在为少数民族宣讲党的政策。

杨龙(中)在为少数民族宣讲党的政策。

董渡村是汉、壮、苗、瑶、仡佬、彝6个民族同胞聚居的边境村寨。杨龙经常化身“民语小喇叭”穿梭在董渡村的各个角落,在仡佬族寨子,她用地道的仡佬语将乡村振兴讲给乡亲们听;走进苗家,她操着夹杂方言的苗语,把“共同富裕”比作芦笙舞里默契的舞步;遇上壮族“贝侬”,一句“贝侬(兄弟姐妹)啊,且听我言”的开场,总能瞬间聚拢田间地头的乡亲。

如今在董渡村,政策宣讲早已不是照本宣科。杨龙和同事发挥好“草根星火力量”作用,他们独创的“民族语言+”工作法,把党的理论谱写成各族群众耳熟能详的山歌调、火塘故事。在这个边境村庄,普通话、壮语、苗语等多民族语言的政策宣讲,让春天里的“好声音”,声声入民心。(李阳 文/图)

来源:麻栗坡县委宣传部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