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串珠成链以绿为笔 滇池绿道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人民网记者 刘怡
2025年02月16日11:33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滇池碧波荡漾、岸旁芦苇摇曳,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群候鸟或游曳觅食,或空中盘旋,与碧水蓝天、油菜花田相映成趣……初春时节,漫步于昆明市滇池湖岸绿道,风光旖旎,游人络绎不绝。

今年春节期间,全长71公里的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试运营,对公众开放。绿道刚一开放,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览,整个春节假期,滇池绿道的客流量爆满。

【1】初春时节,昆明滇池绿道风光旖旎。人民网记者-刘怡摄

初春时节,昆明滇池绿道风光旖旎。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穿苇荡、观鸥鸟、揽湖光……的确,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村等不同风景特质设计建造的滇池绿道步步皆景。沿中山杉林道漫步、赏浪漫薰衣草花海,漫步滇池绿道,游客不仅可以打卡以“七彩云桥”“物语小桥”等主题建设的特色栈桥、跨河桥,还能欣赏还原的 “渔浦星灯”“海潮夕照”等滇池历史古景,沿线分布的30余处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滇池赏景视角。

这条风光旖旎的滇池绿道,不仅将滇池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更如一条璀璨夺目的翡翠项链,巧妙将沿线生态湿地、文化景区、传统村落和田园风光等资源串联,在推动湖滨生态空间综合治理的同时,也整合了滇池流域旅游资源,带动沿线区域产业实现融合升级。

【2】傍晚的滇池绿道。人民网记者-刘怡摄

傍晚的滇池绿道。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今年春节假期村里接待了20多万游客,拉动消费480多万元。”谈及今年春节村里的旺盛人气,海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龙难掩喜悦之情。他介绍,这几年通过改善环境和业态提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海晏村成功转型,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路。

位于滇池东南岸的海晏村原名“石子河村”,清代时取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意,改名为海晏村,寓意国泰民安。一直以来,村民们以打鱼和种田为生。

这几年,昆明市积极保护治理滇池,推动滇池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借助这一契机,海晏村整治了村容村貌、修建了污水管网,保护修缮了古民居,同时按照“政府+村集体+国有企业+社会投入+农户”的思路,成立运营管理公司,打造“七彩落霞”景观,引进餐饮、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多种业态。

昔日古渔村完成蜕变,迎来了全新的面貌。漫步于海晏村蜿蜒的青石板路,沿途老宅、古井、古寺错落点缀,村内更有温馨的渔家民宿、浪漫的贝丘渔场、热闹的文创集市等丰富消费场景,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成为观赏落日的网红打卡胜地。

感受山水乡愁,体验落日浪漫,海晏村内,曾经商贾往来的青石板路,如今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人,这个山水相融的传统小渔村,从马帮铃响的历史中走来,在新的时代重焕生机。

【3】位于滇池沿岸牛恋村的星空营地。人民网记者刘怡-摄

位于滇池沿岸牛恋村的星空营地。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近年来,昆明持续推进滇池沿岸环境治理工作,在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同时,重点围绕滇池周边村庄,选取46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自然村,进行提升改造,形成海晏村、小渔村、牛恋村、福保村、百草村、滇池外滩、鲸鱼岛等旅游品牌。同时充分利用周边海景、山景、田园、村庄打造综合景区,用不同村庄主题定位互补业态,以滇池绿道将沿岸湿地、村庄、景区有机串联,构建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生态修复带来绿色美景,好风景又带来了好“钱”景。2024年,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共形成景观性业态137个、消费性业态874个,全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营业收入5.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4亿元。

“目前,我们已对滇池沿岸的文旅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在编制环滇池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刘青介绍,未来昆明市计划引入休闲度假项目、沉浸式演艺项目、无人机观光体验等新业态,提升滇池绿道整体游览体验,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滇池的独特魅力。

滇池碧水映天青,湖畔山林层叠翠,沿着蜿蜒的滇池绿道,蓝天、山色、树影、沙滩、古村……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滇池畔缓缓铺开。

(责编:徐前、祝鸿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