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代表建议丨“收入有来头、生活有奔头、日子有过头”

2025年01月25日11:56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昆明1月25日电 (记者蔡树菁)“昭通市脱贫群众收入增速连续3年列全省第一位,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云南省两会上,昭通市昭阳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童友罡建议,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奔着让群众“收入有来头、生活有奔头、日子有过头”这个目标去。

截至2024年12月,昭通市昭阳区共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4.65万户19.4万余人、“三类对象”近1.8万人。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童友罡重点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建议,“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又努力在乡村振兴上闯出新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守牢“一条底线”。昭阳区将严格落实双线并行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精确掌握脱贫家庭实际情况,精准落实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措施,用好用足“防贫保”“惠民保”“巨灾保”等保障性政策,全力防范“收入下降、就业下滑、突发困难”等风险,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突出“两项措施”。昭阳区计划推动产业、就业双提升,实现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良好互动。在劳务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一对一”开展岗位推送、“点对点”进行职业介绍、“面对面”进行就业指导,针对性组织技能培训,以精准服务、全链条服务深挖市外转移就业“蓄水池”;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新型工业扩能和打造提升文化旅游业品牌,大力发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大商小商”一起招,创业就业双促进,努力把消费者“引到村里头”、把“金饭碗”送到“家门口”。

抓好“三大建设”。建设“千万工程”示范点,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绿美乡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建设良好风尚,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大力整治农村陈规陋习,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真正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壮大产业为经济发展赋能;保住就业,稳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盘。”童友罡一语道出脱贫人口增收的“昭阳答卷”。

“32万亩马铃薯,小土豆变身“金豆豆”;73万亩苹果,苹果树成了‘摇钱树’;年均出栏肉牛3万头,昭通小肉串‘串’起百亿大产业……2024年农业综合产值达66.7亿元。”童友罡一一细数昭阳区的产业优势。二产方面,当地依托昭阳区经开区大力发展绿 色铝、硅、光伏等“新三样”,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园区聚产业、实体强产业,园区工业综合产值达240.39亿元,税收5.08亿元 。

三产方面,昭阳区充分挖掘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古城、洒渔河和美乡村等资源优势和清凉避暑的气候优势,打造了7个3A级景区和2个4A级景区,特别是避暑游尤为火爆,日均接待游客达20万人以上。

“我们坚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双管齐下’。”童友罡介绍,昭阳区着力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人海战、本地产业链吸纳就业持久战、推动自主创业攻坚战,全面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推送、大宣传、大输送”“五个一”行动,坚持“输出劳动力、回引生产力”,在机制上形成常态、在培训上定点定向、在岗位上精准推送。

2024年,昭阳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6.71万人,建筑企业、肉牛产业、苹果产业等带动就业超17万人,全年群众月平均务工收入达3521元,稳定支撑了脱贫人口收入增长。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