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演化探索不息——中外学者探访郧县人遗址
这是12月5日拍摄的坐落于湖北十堰郧阳区(原为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山脊上的学堂梁子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曹忠宏 摄)
“真是不可思议!它的完整性、丰富性在欧亚大陆首见,祝贺中国获得了如此罕见的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首次在遗址地观摩“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年近80的英国科学院院士罗宾·丹尼尔拄着登山杖,侃侃而谈。
坐落于湖北十堰郧阳区(原为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山脊上的学堂梁子遗址,日前迎来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批中外学者考察观摩。来自中国及英国、法国、波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国的30余名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前来一睹这处“世界级的发现”。
2022年底,“郧县人”3号头骨在考古方舱内“破土而出”。随后,头骨运抵北京,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室内修复和合作研究。
经过近一年细致的工作,研究人员将胶结致密的钙质结核体一点一点地剥离开来,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额骨低平、眉脊粗壮。
走进温湿可控、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郧县人”3号头骨提取的位置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与3号头骨同一个文化层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红色和蓝色的小旗子分别标注已发现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犀牛、野牛、鹿、野猪、貘、鬣狗等动物化石叠加在一起,呈条带状分布。
“这是貘的下颚,这是犀牛的肢骨……”主持本次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陆成秋为外国专家一一介绍这些罕见的旧石器时期动物化石。
“修理化石就像开盲盒,有时候可以获得非常完整的动物化石。”陆成秋告诉记者,从去年至今年11月,遗址新发现石制品327件、动物化石253件,修理化石250余件。
12月5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学堂梁子遗址考察观摩。新华社发(曹忠宏 摄)
面对丰硕的考古成果,外国专家饶有兴致地抛出更多疑问:这里发现了石斧吗?有没有特别的石制品出现?将郧县人和蓝田人对比,获得了哪些新的研究成果?这处遗址还会不会发现4号、5号头骨?
“‘郧县人’3号头骨的发现对解决人类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相信未来这处遗址还会发现更多古人类化石,或许也会有完整的头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布日洛娃·亚历山德拉说。
20世纪,湖北十堰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吸引了古人类学家的眼光。197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北郧县零星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当地开展文物普查时,一锄头挖出了一件头骨化石;1990年,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郧县进行正式发掘工作,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
遗址先后历经几代考古工作者、8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距今110万年至80万年前“郧县人”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为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出土,也被列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月5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学堂梁子遗址考察观摩。新华社发(曹忠宏 摄)
在同期举行的学堂梁子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中外专家热烈讨论郧县人遗址的世界意义。曾参与“郧县人”1号、2号头骨三维复原的法国人类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艾米莉·维亚莱表示,“郧县人”3号头骨非常完整,为未来全世界可能发现的各种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复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希望将郧县人遗址建成世界级的文化遗址。”丹尼尔的妻子、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考古学系教授琳达·赫科姆说,郧县人遗址和学生、观众开展了很多研学互动,还见到沿途新修的公路、建设中的遗址博物馆、千余平方米的考古方舱,充分证明中国政府和考古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所作的贡献。
“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将为郧县人遗址的进一步研究、发掘、利用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起源、演化的探索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记者喻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