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如何更好在全社会树立尊崇宪法的氛围?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一德:
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宪法至上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对良法善治有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更加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特别是要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宪法至上。立法工作中,必须确保所有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都符合宪法精神。不断完善宪法相关法律制度,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有效实施。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严格遵守宪法。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宪违法行为,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同时,要在维护宪法权威的前提下,坚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坚持立改废释纂并举,充分发挥各种立法方式的优势,及时制定、修改、废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维护国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巍: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要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
确保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
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坚决把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贯彻到立法中,体现到各项法律法规中。全面发挥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通过完备的法律制度实施宪法。
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提高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能力和质量,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维护宪法权威。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宪法监督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确保宪法得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本报记者 李茂颖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祁美文:
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氛围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维护宪法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氛围。
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对宪法的学习自觉、行动自觉。强化法治意识,严格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年终述法等制度,推动学法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法治思维,完善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审查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切实把对法治的尊崇、对宪法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深化公民对宪法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推动普法宣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普法精品课程,深入开展“送法进社区”等普法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推动法治惠民,以法律服务进网格为载体,积极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圈。
不断壮大法治人才队伍,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赋能城市治理,突出法治化、数字化协同发力,加快打通数字司法、数字警务、数字检察等各系统数据壁垒,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本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
在青少年中普及宪法知识和精神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中小学应积极组织开展“宪法进校园”,走到青少年身边,营造起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宣传宪法的浓厚氛围。
创新学习方式,倡导在实践中理解宪法。学校可以选拔、推荐学生参加“学宪法·讲宪法”等比赛,通过演讲、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学校还可以组织法治主题的社会实践,前往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民法典等普法宣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宪法和法律的精神。
构建校内校外联动机制。各地中小学可以与政法机关合作,邀请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等资深法治工作者为法治副校长,定期进校授课,让生动真实的法治案例成为权威而生动的法治教育资源。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公检法单位、参与校外法治实践。
探索法治教育的新路径。学校要尝试引入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教育资源,提升法治教育效果,让学生能在更加逼真的模拟环境中感受法律情境、学习宪法及法律知识。
(本报记者 刘军国采访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