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老城街巷丨永安街,半街烟火一巷希冀时光渡
时光将城市之弦不经意地拨响,曾经不断开启、关闭的四座古城门,将昭通古城的人间烟火反复点燃。现在,顺着迎丰路、学生路、昭阳大道、月牙路、顺城街、文渊街、毛货街、蚕豆街、建设南街、东升街,都可以到达一条随古城的发展不断燃起人间烟火的老街——永安街。
(一)
时光流转,需要穿街过巷,才能抵达这条寓意着美好的老街。
从迎丰桥向北行走,走到桥头,那里曾经有昭通最集中的小肉串摊点。到了夜晚,就着一碗米线或者一个烧洋芋,吃着小肉串,那是许多老昭通人的幸福记忆。
过了迎丰桥桥头,烧豆腐的炉子还在,曾经年轻的女摊主年事已高,现在的摊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一切似乎都未改变,变的只是时间遗弃的证物。
顺着启文街前行,回辉园的糕点还是老味道,梅二孃的米线店早已走出小巷,规模不断扩大。当然,还有昭通城较早经营昭通小肉串的“戳戳帽”店铺,虽然经过多次搬迁,但是店铺始终没有离开过永安街。
要到达永安街,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都要拐一个弯。
早晨,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永安街的街口,一家油糕饵块店铺门口早已挤满了人,烤得松软的饵块抹上一点昭通酱,夹着热气腾腾的油糕,让人忍不住咬一口。
老家在昭阳区得马寨(当地人称“跌马寨”)的马婵和她的丈夫,守着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店铺已经38年了,店铺经营的是头饰用品,生意还算不错。跟着公婆经营店铺多年,马婵和丈夫省吃俭用,在城里购置了房子。3个孩子上学后,家庭开支多了起来,半年前,他们将这里改成了早餐店。
往前走,一家制作米凉虾、木瓜凉粉的店铺里,店主用木饭勺舀起滚烫的米浆倒进一个特制的筛子里,挤压出来的米条落到下面的一盆清水里,一个个白色的凉虾就制作而成了。
再往前走,很多店铺逐渐打开店门,经营牛干巴的店铺,将腌制好的牛干巴摆上柜台,或挂上货架。茶叶店将各种茶叶样品摆放整齐,街上逐渐开始热闹起来。
这样的店铺很多,从饮食营生开始,永安街从南向北渐次点燃人间烟火。来来往往的人,踩着石板路,擦肩而过,奔向不同的方向。
永安街几层楼的西式建筑风格的房子,对于顺城南街地势稍低的地方,压迫感十足,对于稍微高出自己的杨家牌坊,还是保持着必要的谦恭,默不作声地守候在旁边。对于辕门口附近的陡街、建国街、大局街、文渊街、云兴街、怀远街等老街,永安街似乎都在始终保持仰望。
勒石为记的他们想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时间浣洗了古城最初的容颜,很多人的名字已经模糊。
(二)
到了杨家牌坊街口,“丁”字形的两条街道在这里交会,简单打个“招呼”后,两条街道就向不同的方向奔去。
在街口经营茶叶铺、香烟店的马永衡在这里扎根了60年。59年前,因为生病一直行动不便的马永衡,1岁不到就开始与病魔抗争,人生于他太不公平,他无法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沉默寡言的他,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开始笑对人生的艰难困苦。
父辈的房子在杨家牌坊,马永衡和兄弟分家后,就在永安街与杨家牌坊交界处购买了一块地皮,自己建了3层楼的砖房,一楼的门面经营茶叶、二楼作为住房。他每天拄着拐杖,和妻子经营着这个小小的店面。
看到残疾的父亲仍在为生计奔波,马永衡的两个女儿都选择了学医,大女儿毕业后在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小女儿则在彝良县工作,上高中的儿子成绩也很优秀。店面里的茶叶种类不太多,3个孩子都一直劝父亲不要再劳累了。现在,他正在清货,卖完这些茶叶后,马永衡打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在马永衡店面的左边,265年前修建的陕西会馆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一度沦为大杂院的百年会馆,如今成为兼具传统四合院及会馆建筑特色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昭通古城区被人称为“会馆之城”,陕西会馆因宏大的规模、独特的建筑以及精美的艺术风格成为昭通诸多会馆中的翘楚。陕西会馆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在昭商人捐资共建的会馆,是陕西商人聚会、议事、听乡音、解乡愁的场所。
陕西会馆由南至北依次为:戏楼、前殿、中殿、后殿,天井用青石板铺成,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古典院落式建筑,以中轴线相对称建设而成。
推开虚掩的会馆大门,许多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具有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石雕、木刻映入眼帘。月台正中的“四好碑”历经岁月的洗礼,有一些残破,但有的石碑清晰地记载了当时昭通本地的商贾文化非常盛行。
在月台上面还可以看到雕刻的石碑上面记录了清朝乾隆初年,陕西会馆的修建及修缮的捐款记录。勒石为记的他们想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时间浣洗了古城最初的容颜,很多人的名字已经逐渐模糊。
石雕、石刻是陕西会馆的一大特色,至今会馆内仍保存着一些品相较好的石狮、石象,“八仙过海”“菩提达摩东渡”和《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等精美的石雕、石刻,也许因为善良的愿望,看上去保存得更好一些。
(三)
陕西会馆建成以后,一些具有独特昭通符号的非遗文化主题元素逐渐形成。“昭通甲马”非遗文化展室里,具有昭通地域特色的昭通甲马画、剪纸、插花等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游客可以动手制作冰箱贴、小摆件、甲马版画等。累了,可以去旁边的茶馆品茗,或者冲一杯咖啡解乏。
文化的内涵还是敌不过基本的生存要义。走出雕龙画凤的陕西会馆,中西合璧的永安街沿街建筑,外观是灰蓝色的。很多民居经过多次改造,房屋基本上都修缮一新了。忙于生计的居民,都在奔跑着寻找自己的远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在天气好的时候,搬个小凳子坐在街上闲聊。
在永安街的中段,曾经在家坐诊的“来医生”被很多人提及,这位老中医,医治了很多身体有恙的古城居民。“来医生”一家人搬到昆明后,这里的房子有了新主人,但中药的味道似乎还在老街上弥漫。很多人经过医馆原址的老昭通人都会下意识地扭头看一下。
街道旁,3名年近古稀的老妪,找来一些木柴,用一个炭火盆燃起火,围坐在火盆边,一边断断续续地拉家常,一边剥着昭通特有的“筷子豆”“鸡油豆”等。
火势随着微风,燃烧得更旺了。一个老妪想起儿子快回来吃饭了,拔腿就往家里跑;有个老妪想起还要去孩子家吃饭;剩下的一个老妪端起择好的豆角,慢腾腾地往家走……火苗逐渐微弱下去,街上传来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不一会儿,老街上飘荡着一阵阵饭菜的香味。
沿街是商住一体的房屋,不时有人进进出出,为了一日三餐,他们不停地出发、返回,返回、出发,乐此不疲地行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 ,那些密密麻麻的石板纹路,终将随着人的行走,慢慢消逝。
(四)
时光清浅,岁月安暖。不离不弃的老街与古城,历经岁月的洗礼,再见仍是永安街的旧模样。
只要不经过与一些街道的交会路口,昭通的老街一般都不用拐弯。永安街几层楼的西式建筑风格的房子,对于顺城南街地势稍低的地方,压迫感十足,但对于高出自己的杨家牌坊,还是保持着必要的谦恭,默不作声地守候在旁边。对于辕门口附近的陡街、建国街、大局街、文渊街、云兴街、怀远街等老街,永安街似乎都在保持着仰望。
时已初冬,永安街悄悄接过昭通古城递过来的风衣,迎着岁月静好、永世安康的基本愿望,悄然过着平凡而普通的日子。
永安街街口一块蓝色的街道牌,将老街从北向南的走向精确指示。
华灯初上,这里人流如织,很多老城居民会慕名而来,在这里吃昭通小肉串。“三管肉串”店铺开始营业后,浓烈的烟火混杂着小肉串的香味,在街上飘荡。
有劲道的小肉串冒着热气,放在炭火上,食客就着酸辣面,或者一个烧洋芋,大快朵颐。
二两小酒下肚,有的食客默不作声,自顾自地享受着美味,有的则乘着酒兴开始高谈阔论,举杯论功名,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再来100串!”“再来一扎啤酒!”小肉串不断上桌。有的食客起身离去,有的食客快速落座,生活的苦乐,伴着独特的昭通味道,起起伏伏。
永安街,这条燃起民生烟火的老街,它的一天很拥挤,挤满了人们生活的全部要素,支撑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侧身过闹市的老街,如果还记得当初与古城的约定,还拿得出时间交给对方的信物,它们就可以对上岁月的暗号——心有日月,共赴山海;岁月永久,吉祥安康!(杨 明 唐龙泉飞 毛利涛)
来源:昭通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