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沿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

2024年07月10日08:27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马六甲红屋广场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编队模型。

  郑和行之友谊使者·串门

  郑和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首下西洋的日子为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引领人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增强经略海洋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在中国第20个航海日到来之际,我们采访到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昆明)署理会长、马来西亚驻昆总领事、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原校长等“友谊使者”,在不同的地点,这些不同的人,都对郑和精神有着一样的追随。让我们沿着伟大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的足迹,在云南、马来西亚两地的交流串门中,体悟郑和留下的和平之道、发展之道、友好之道。

  讲述一个和平友好的故事

  6月6日,中国—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晚宴在昆明举行。活动现场,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接受采访,讲述了一个和平的故事。

  云南与马来西亚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出生在昆明晋宁的明代航海家、友谊使者郑和更被视作中马交流、文明互鉴的象征。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播撒和平与友谊的种子,中马两国守望相助、彼此交好。

  近年来,中马两国高层领导互访频繁,为两国关系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欧阳玉靖介绍,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突出进展。2022年,两国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双边贸易、投资都呈现稳定增长,金融合作、产业合作、科技合作也在进一步提质升级。

  两国人文交流拉紧情感纽带。目前,中国赴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有4万余名,马来西亚在中国的留学生有1万余名,他们都成为见证两国友谊的小使者。旅游也成为两国人民相亲的一面镜子。2023年12月1日,中马两国采取了互相免签政策。此后,每个月赴马来西亚旅游的中国游客平均超过27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中国游客赴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数同比增长80%以上,热度空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为引领,不断增进理解和信任,打造中马关系下一个黄金50年。”欧阳玉靖说。

  打开一扇交往交流的窗户

  “设立马来西亚形象馆,旨在打造一个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双向交流窗口。”自1993年起,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昆明)署理会长张絖雱就在北京工作,2019年,他正式在昆明开展业务。多年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让他对两国国情、政策及商业思维有了深入了解。为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张絖雱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搭建了马来西亚形象馆。

  如今,依托马来西亚形象馆,商会为昆明本地及国内企业提供马来西亚的市场信息和行业指导,帮助他们规避风险,为寻求在华投资与业务扩展的马来西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了中马企业的有效对接与合作。

  同样因为郑和而为中马双向交流努力的还有中国郑和研究会。5月7日,纪念中马建交50周年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治国在活动现场感慨颇多,他表示:“研究会致力于讲好郑和故事,联合相关省市、研究机构,做好郑和的研究,为马中双方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马中双向友好交流。”

  “今年适逢中马建交50周年,研究会将借由一系列有关郑和的研究、活动,聚焦包容、友好、和谐的郑和精神,促进两国拓宽合作范围,惠及更多企业和民众。”孙治国说。

  走出滇马合作共荣之路

  “马来西亚始终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今年马中两国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意义非凡。”在中国—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晚宴上,马来西亚驻昆总领事穆罕默德·阿克玛分享,“在马来西亚,我们从小就在教科书里读到郑和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是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当年造访马来西亚,特别是马六甲,不仅带来了友谊,还与当时的马六甲王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寻求进一步合作。”

  郑和传递的和平共处、自由贸易、友好交往、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世界各国人民继承和学习。作为马来西亚驻昆总领事,穆罕默德·阿克玛在工作中积极推动马滇两地持续友好交往,并探寻新的合作机会。“在云南,我们持续推动马滇两地在双方投资、旅游与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随着两国免签政策的实施,我们相信马滇两地将有更多合作机会值得探索。”穆罕默德·阿克玛说。

  在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随处可见郑和元素。云南郑和研究基地、郑和主题文化长廊、郑和文化广场和文化展馆、郑和航运学院……“郑和率领团队自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在福建长乐驻泊候风,他访问了占城、暹罗、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古里等,这些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走过的地方……郑和通过七下西洋,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大家非常认同中国的对外友好政策,所以都愿意来访问明朝。”在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郑和主题文化长廊,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原校长、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杨经元激情讲述着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在杨经元看来,要把郑和精神与学科、院校建设深度融合,推动海陆空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促进滇马两地持续友好交往,开拓出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共荣之路。

  “如今,学校把郑和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其与专业、学院结合,赋予郑和精神新的生命力,服务于国家发展之中、服务于两国合作共荣事业之中。”杨经元说。(记者 姚程程 王欢 王靖中 郭瑶/文 李文君/图)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