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苦研技术 这个"筇竹工匠"把竹子变"票子"

2024年04月19日11:44 |
小字号

春季,正是筇竹笋“出山”的季节。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营底村,每天天刚蒙蒙亮,李瑞盆就起床赶往当地竹笋收购点,迎候采笋归来的村民。

李瑞盆在筇竹林里实施管护。刘圆梦摄

李瑞盆在筇竹林里实施管护。刘圆梦摄

李瑞盆今年50岁,是大关县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一名党员。近年来,他带领当地村民苦研筇竹栽培,全面提升筇竹的育苗、栽种、管护等技术,用几年时间,将筇竹变成了营底村的优势特色产业,出产的筇竹笋成为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实现了把竹子变成“票子”,荒山变“金山”的奇迹。

营底村地处高寒山区,居民收入来源单一。2017年,李瑞盆拿出积蓄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部分村民试种天麻,收益不错。之后,他偶然发现周边林区里的筇竹长势不错,有了带大家种植筇竹的念头。借着大关县建设“一县一业”,布局“百万亩+”筇竹产业的东风,李瑞盆带领社员,建起了筇竹苗圃基地。他和社员们向专家学者请教育苗、种植技术,时常参加培训,竹林越种越大。目前,合作社共培育筇竹和方竹容器苗300余万株,带动了营底村农户275户(其中脱贫户112户),把筇竹产业做成了全村的致富产业。

瑞兴合作社种下的大片竹林 刘圆梦/摄

合作社种下的大片竹林。刘圆梦摄

为了延伸筇竹产业链,提升筇竹附加值,李瑞盆近年来,一直积极向“筇竹教授”董文渊学习取经,力争在筇竹培育、种植、管护上再取得新突破。自2019年至今,李瑞盆带领合作社及营底村村民,为竹产业工程造林9000余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10万余元。合作社长期聘用20余人,累计发放报酬300余万元。2019年,合作社被大关县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2020年12月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2024年,李瑞盆被评选为大关县的“筇竹工匠”。

“筇竹教授”董文渊等专家到合作社苗圃基地指导技术 供图

“筇竹教授”董文渊等专家到合作社苗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大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采收完这一季春笋,我们马上就要进行筇竹林的管护。要把所学来的科学管护知识全部教给老百姓,把竹林管护好,才是这里老百姓最好的出路。”李瑞盆说。(申知铭、刘圆梦)

来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